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小國與弱勢者的發聲筒:前聯合國集遊權特別報告員Maina Kiai來台側記/王曦
  • 2018/08/24
  • 小國與弱勢者的發聲筒:前聯合國集遊權特別報告員Maina Kiai來台側記

    文/王曦(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務)


    8月11日,台權會與法扶、司改會、永社、北律等團體一起主辦「聯合國經驗的集遊權與台灣公民不服從的困境」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前任聯合國集遊權特別報告員Maina Kiai先生來台灣,研討會前兩天,Kiai先生也拜會台灣政府官員、與台北市政府公務員進行培訓,這三天發生什麼事?來自肯亞的人權捍衛者為台灣帶來什麼啟發?此文便是這次難得行程的側記。


    聯合國集遊權特別報告員Maina Kiai (台權會提供)

    天高皇帝遠的聯合國?

    若是有稍微關注國際人權公約在台灣發展狀況的讀者,大概會知道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有「普遍定期審查」機制,用來追蹤一個國家簽訂國際公約後落實的狀況,這套制度在台灣的特殊脈絡下則轉化為在地的國際公約審查。不過除此之外,人權理事會還有針對特定議題或區域任命的「特別報告員」,他們作為獨立專家,進行國別訪問、研究議題、調查案件或緊急狀況,對人權理事會提出報告,在集會遊行議題,2011年第一個被任命為集遊權特別報告員的,便是Maina Kiai。

    出生肯亞,以律師工作起家、任職過多個NGO的Kiai,最為人知的經歷除了2011年至2017年六年任期的特別報告員之外,便是推動肯亞的國家人權委員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在集遊權特別報告員任期內提出多份重要報告,例如怎麼判斷什麼是有助於集會權利發展最好的實踐方式、如何評量一個國家的警察對集會管理的標準,為這個領域樹立標竿,或許是憑著這股對人權議題的熱情,Kiai本次接受了台權會的邀請來台進行交流,也是他卸任特別報告員後在世界範圍推動集遊權議題的工作之一。

    幫助集會的警察?!

    其實從Kiai分享的跨國案例可以發現,害怕集會「失控」破壞「公共秩序」是許多政府都有的症頭!台灣幾次政黨輪替的經驗,在野、執政都能順利「靈魂互換」對集遊權的態度也是一例,執政者習慣在維護公共秩序的大旗下,鞏固他們對維持政權穩定與集會之間的對立關係,以台灣來說,民主化的經歷雖然讓政府得要聲稱保障集會、言論自由,事實上卻是以限縮、管制為前提在設計政策、法律,對這樣的現象,Kiai堅定地從頭說起──政府轉變成權利思維非常重要,「權利並非政府恩賜,而是屬於人民」是標準起手勢,因為這句話便直指後端限制集會手腳的源頭──對民主政治運作帶來「不平靜」的恐懼。


    聯合國集遊權特別報告員Maina Kiai (台權會提供)

    三天行程中,許多聽眾圍繞「集會遊行v.s.公共秩序」對立想像,對所謂「非和平」與和平非暴力集會的概念和管控不了的擔憂提出問題,但是在權利思維的前提下,除了區分集會中「違反刑法」可以依法逮捕或驅離、剩餘合法集會應有權繼續進行這個重要區辨外,考慮長期社會穩定的角度,「秩序」被集會、異議暫時打破反而是能維持社會動態穩定的一個方法,因此更積極的協助集會,反而是化解社會對立衝突的有用選項。

    經歷三十年內戰後的北愛爾蘭在Kiai的觀察中便被認為是這樣的正面範例,目前北愛爾蘭有專門負責協調的集會委員會,激烈內戰後的北愛爾蘭能維持集會與衝突間平衡的方式,便是透過這個委員會不斷與不同意見方溝通、協調,Kiai發現不論哪方抗爭者都認為委員會「很爛」、「偏袒他方」,但是號稱一年12個月份分別是一月、二月、三月(March,也有遊行之意)、三月、三月…整年發生大量集會遊行的北愛爾蘭,能做到讓集會自由充分保障並且適度調整不同方的權利競合,委員會「協助集會」功不可沒。

    當然,好的運作模式並非一蹴可及,也並不一定所有情境都適合北愛爾蘭模式,但是該怎麼判斷一個國家對集會自由的保障程度?Kiai與他的同事、法外處決特別報告員Christof Heyns一起完成的「關於適當管理集會問題的聯合報告」(A/HRC/31/66)及其衍伸出來檢視警察等公權力的「強制力清單」,提出十項標準,同樣可以用來檢視台灣現況:

    1. 各國應尊重和確保集會參與者的各項權利;
    2. 人人享有不可剝奪的參與和平集會權;
    3. 對和平集會施以任何限制均應符合國際人權標準;
    4. 各國應為行使和平集會權提供便利;
    5. 除非確實無法避免,否則不應使用武力,若使用,則須遵守國際人權法;
    6. 人人享有觀察、監測和紀錄集會的權利;
    7. 收集與集會有關的個人資料不應對隱私權或其他權力構成不容許的干涉;
    8. 人人有權獲取有關集會的資訊;
    9. 企業有責任在集會脈絡下尊重人權;
    10. 應追究國家級機構對其與集會有關之行為的責任。

    台灣:亞洲人權中心?

    集遊議題之外,Kiai在台期間也和工作人員聊了很多台灣的話題,從台灣的歷史、民主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到台灣的好酒。相較於身在島上的我們似乎有很多憂慮、疑惑,Kiai卻是展現樂觀的期待,他認為台灣反而是處在一個轉折點,若現在能把握住,台灣將有能力成為指日可待的亞洲、甚至世界人權中心,而對比目前非洲各國與中國資本強勢進入的政經關係所生的共感,回國後的Kiai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在未知的目標突破點之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彈性〉 介紹台灣主權狀況與處境,並且重申民主人權價值才是讓台灣能走出別於中國的路。

    Kiai描述自己比起許多研究對中國這個崛起大國的好奇,在大國旁邊、仍不停努力拉鋸抵抗的小國台灣更讓他感興趣,對映集會自由在現今民主制度中彰顯的功能──「街頭是弱勢者的媒體」,或許可說兩者核心概念其實是一樣的:越是弱小者,越是需要在集會自由裡撐出空間,抵抗、再抵抗。

    延伸閱讀:「聯合國經驗的集遊權與台灣公民不服從的困境」研討會摘要與心得/張靖珮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