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部落有教室|臺東縣長濱鄉石坑部落—2023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心得

發佈日期:2023.11.23

更新日期:2024.04.27

活動介紹/法扶原民中心

#原住民 x 酒

原住民與酒之間的連結,時至今日外界仍有許多不明白甚至誤解,而兩者的關係其實存在深刻的脈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累積而發展至今。

#佔據部落日常的重要角色

早期時空背景釀酒不易,因此酒被視為貴重稀有的物品,而多數原住民族釀酒的目的,不外乎因應婚喪喜慶與祭儀,因此酒被視為與他人以及祖先重要的連結。從小自身就看過家中長輩,於飲酒前會以手指沾杯口的酒向地上點三下,後來才知道是象徵與祖先分享、每年掃墓時的尾聲,大家也會輪流啜一口,以示對祖先的緬懷與敬意。由此可知酒對於原住民日常生活各層面的重要性,當然不同族群甚至地域也會有不同的應用方式。

#持續造成的傷痛

而原住民喜愛飲酒的標籤,則是每個年代的原住民亟欲擺脫的污名。早期部落受到經濟與文化的相對剝奪,造成部分族人依賴便宜取得方便的酒精,藉此澆愁遠離現實的壓力,在部落經濟尚未獲得改善的狀況下,此現象容易造成世代遺傳。若忽略問題的根本,而輕易的將愛飲酒標籤貼在原住民身上,是對原住民的二次傷害。

#荊棘之路

2022年3月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因在地紅糯米生活館販售「紅糯米露」遭花蓮縣府的菸酒稽查認定是私酒  。從這個新聞可以明白,時至今日資本社會與中華民國的法治,依然持續以不同的角度衝擊著部落,這類事件對於部落釀酒文化的發展無異是一大打擊。不過也有族人從繁複的規範中,試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分享釀酒的文化。這一次讓我們一起走進石坑部落,除了認識部落的人文歷史,也藉此認識阿美族釀酒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參與前進部落活動的全體成員合影


參與活動感想/林易玫律師

連續數周周日培訓課程,讓人厭世..

突然跳出法扶原民中心的【部落有教室】報名訊息,剛好時間可以,毫不猶豫就趕緊報名,想去藍天白雲的花東大口呼吸,11月1日報名,11月6日公布錄取名單,11月10日就出發..

這次目的地是長濱石坑部落,但因長濱無直達交通,故約在玉里火車站集合,再搭乘專車前進「新希望廣場」。平日道貌岸然的律師同道,這時好像遠足的小學生,嘰嘰喳喳很是興奮!

阿美族凱莉老師帶大家走金剛大道,因遭清兵剿滅而從花東縱谷翻山越嶺到長濱山區(俗稱「大港口」事件),遷移之初無處所,以城仔埔溪旁之洞穴「石坑仔」為暫歇之處,部落名稱才名為石坑;日治時代又遭日人驅趕到平地耕作物務農,自此花東縱谷成為稻米之鄉。但是台灣稻米年可收成三次,可是金剛大道有強勁東北季風吹過稻穗,所以是一年一期,由水母丁溪引水灌溉,以自然農法耕種,金剛大道兩邊梯田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參與活動的朋友在稻田的影子

部落巡禮是由曼怡老師帶領,想看海不用開車,走十幾步路就到海邊,天天都可以到海邊等太陽升起。家戶幾乎門口都摘種毛柿(黑檀木),起因日人需要出口台灣檜木,讓每個人自己種黑檀木,就可以有木材蓋房子;工整方格棋盤般的街道也是日人統治的證據。「Amis」原意為北方,是卑南族人對於其北方民族稱呼,不過阿美族男帥女美,好像也不負這個美稱!但部落靜悄悄,偶有狗吠聲,因為大部分的房子都無人居住,年輕人都到大都市工作討生活,留在故鄉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只有在過年中秋大節日才會返鄉。

部落巡禮老師帶領成員觀察毛柿(黑檀木)

重頭戲的釀酒來了~原來毛柿、荖葉、台灣次蕊草、大葉田香草跟糯米混合可以製成酒麴,發酵後的酒麴再加上煮好的糯米跟水充分攪拌,靜置數日後就變成酒,大家太餓了,竟然都偷捏白米吃,然後直呼好吃好吃。原住民的智慧真是令人佩服,為什麼樹葉加上米就可以變酒麴?到現在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參與朋友享用原住民鹹豬肉自助餐

晚餐是原民道地鹹豬肉自助餐,每個人吃的津津有味。晚飯後的課程是東華大學徐揮彥教授從釋字第803號談到部落製酒文化與國家法治的衝突調和,釋字第803號認為103年6月10日修正發布之槍砲彈藥刀械許可及管理辦法第2條第3款規定對於自製獵槍之規範尚有所不足,未符合使原住民得安全從事合法狩獵活動之要求,與憲法保障人民生命權、身體權及原住民從事狩獵活動之文化權利之意旨有違;那原住民族的食物權?原住民在婚喪喜慶的釀酒文化,是與祖靈連結的橋樑,但卻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頒布菸酒管理法,這些私釀的酒類就變成違規要被取締,這些原住民迄今不解,為何跟其他食物一樣,取之大自然,透過巧手變化成食材後,只是變成酒、變成煙就不能合法販售?這些法規究竟有無落實原住民基本法之精神?有無剝奪原住民的食物權及生存權?現場沒有人可以提出解方,大家帶著沉重的心回到民宿休息。

晚飯後由東華大學徐揮彥教授帶領講座學習

有人邀約看日出,所以第二天一早五點多就爬起來趕去海邊等待,可惜雲層太厚沒有機會看到日出東方(遺憾就是下次再來一次的意思)。

海邊來了一個騎單車的青年,他說他從台中出發,一個人環島,預計14天,當成當兵前送給自己的禮物,好熱血!祝福他!

第二天上午先由台東大學林嘉南助理教授開講「金剛大道開發隱憂-伯朗大道之借鏡」,因為科技交通便利,台灣一日生活圈不只非難事,由於阿美族不像高山的原住民有保留地,所以住在台北的人輕而易舉也可以取得台東部落土地所有權,部落內長老制度被外人破壞,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地景維持中保持平衡?單靠個人呼籲恐難達成,國土計畫法透過公權力介入,希望能在自然與人文間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嚴孝銘是嚴凱莉的哥哥(?弟弟),長髮帥氣的他是伊林秀導,與長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嚴自臻一起分享部落文化與心得回饋,大家提出疑問是為何這裡大多數的人都姓嚴?

第二天一早台東大學林嘉南助理教授的課程

開心充實的兩天一夜,在火車經過綠油油稻田、蔚藍大海跟一個個山洞後畫上句點,下次要前進哪個部落?

參與成員共同留下美麗的合影


法扶石坑部落心得/許雪螢律師

一知道可以參加原民部落課程的時候,非常興奮,立刻將原訂行程挪開。接下來,就是訂火車票、付錢、取票。

課程的工作人員很用心,在集合時間之前,就有先以LINE方式聯繫,學員未讀訊息的話,還會撥打電話聯繫,真的是很怕沒有接到學員,所以不能翹課,電話會被打爆~~。

在玉里車站集合上車後,大概再約1個小時的車程,抵達本次上課的地點-新希望廣場。上課地點是一個,有點小草原的感覺,在一間有點像小木屋的屋子,在屋子裡面看著外面,就有一大片草原,令人覺得清幽。

吃完飯後,等候下個活動前,外頭太陽炙熱,但看著美景,覺得歲月靜好。第一站,先到「金剛大道」。「金剛大道」離教室不遠,走路也會到的,當然,還是要善於走路、喜歡走路的學員,可能比較能輕鬆抵達。大家搭車,不到5分鐘,就抵達「金剛大道」。一下車,入眼就是一大片跟伯朗大道一樣的一片綠色,寬廣無垠,遠方可看到海洋,如下方照片

金剛大道一覽無遺的寬闊美景
(許雪螢律師授權)

 
之後,講師講授關於「金剛大道」的由來,介紹金剛山、目前他們如何在維持現況及觀光方面取得平衡,力求不破壞原先的環境。但土地是私人所有,大家在經濟狀況不佳,或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對土地下手當然是最快的捷徑,這是可以理解的。目前金剛大道周圍,還沒有其他民宿或是建築物林立,看到的還是一片片養眼的綠田跟蔚藍的海洋,看著眼前,難想像未來可能有建築物林立的狀況。聽完講師講的內容,覺得部落中,想維持現況的居民,跟想開發的居民可能還沒達到他們想要的共識,大家各有立場,在想要維持、保護現況及其他居民的私心中,現實面上,法律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但或許可以曲線救國,降低私心或是給予「補貼」方式來達到目的。

接下來是部落巡禮,分成兩組,講師帶領學員巡走長光部落。講師邊走邊就看到的建物、植物說明,看到了特色的石頭、還有常駐部落的植物毛柿,講師講解毛柿的重要地位,讓大家知道這是部落每家每戶都會種植的植物。當然,民以食為天,學員知道毛柿的重要性之餘,還是有關心毛柿好不好吃!!!不過,口感的問題就是主觀感受了。

橫跨台11縣,走到對面靠海那邊的部落,看到了另一外講師的老宅,現改為民宿,後面的風景是先有一片空地,接下來是梯田,與梯田連接的就是海洋,如下方照片

由老宅改裝的民宿前面有空地

在海洋之前的梯田景觀
(許雪螢律師授權)

講師還講解曾經跟清兵間發生戰爭-叫「直播(音譯)戰役」,用部落族語講戰役名稱,就有點像「直播」。說所有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族民都一起來參與這場戰役,但這場戰役,因部落沒有文字的關係,只靠著部落耆老口述才能慢慢展現這場戰役的原貌,而目前部落也還在努力了解這場戰役的細節。接下來因為下一個本次課程的主軸時間要到了,大家慢慢就往回走。

接下來就是本次主要課題,「釀酒」。

第一堂課,先講解部落周圍植物、酒麴來自周圍植物等,第二堂課就在戶外,講師前方桌子擺放了不知名的植物、四個小玻璃瓶,內裝球狀物體。講師拿出3種植物葉子給學員「試吃」,感受一下植物的口感。第二堂課,講師解答說玻璃瓶裝的是酒麴,其他植物是高粱、小米、水稻、旱稻。酒麴有四種顏色,白到深色,分別是放置時間短到長的緣故。顏色越深,就是酒麴釀酒效果越低。講師說酒麴是有生命的細菌,不建議直接吃。

第三堂課,就是開始親手實作課程-釀酒製作。講師講解所使用的米,跟桌子上擺放的水,特別提醒桌上的水不是給我們喝,叫學員忍住不要喝。學員試吃了釀酒的米,米粒分明,有嚼勁。之後學員排隊領取一碗飯,釀酒的主角之一。將水、白米用手攪拌均勻後,裝到玻璃瓶,就完成釀酒。

題外的教學-菸草,桌上同時擺了6隻菸草,聞起來味道很淡,有學員說沒有聞到味道,所以有沒有味道,是看個人。但講師擺放的菸草跟外面捲菸味道不同(澄清本人沒有抽菸,是有看過捲菸而已,聞過菸草本草的香氣)。 

由菸草捲成的捲菸
(許雪螢律師授權)

 
回到室內後,講師教導學員如何用一塊布、一條草繩將玻璃瓶包裝好,讓學員帶回。成品如照片

釀酒製作的成品
(許雪螢律師授權)

 
之後東華大學教授講解部落製酒文化與國家法治之衝突與調和。原住民認為製酒是他們的傳統文化,但因礙於台灣法治關係,仍須申請許可,這也就限制他們傳統文化的發展。原住民認為可以在生產地旁就可以釀酒,不用先有龐大資金建置釀酒工廠,對他們來說會比較能發揚他們的製酒文化。這個部份上完就已經晚上9點半,所以不能再聽其他學員跟教授間的對話。

釀酒的製作方式都以手進行,這中間每個人對「衛生」認知不同,每個產品就會有各自的問題。如果是各階段一個人完成,那容易有責任歸屬不易的問題。所以中間製作過程如何確實確保食品安全,很難保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很難查證。且漢人、客家人都有製酒文化,也算是他們的傳統,他們一樣受法規限制,那為什麼需要特別開放某族群得以不用申請?光這一點很難說服其他族群人民。

本文不是不認同釀酒是原住民的傳聞文化,但在更大的人民健康安全、究責的問題下,比較難說服去支持開放原住民不用申請。但如果開放原住民釀酒限制所會面臨的問題,都有解決的答案,那在解除這項限制,給予原住民釀酒文化更自由的發展,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天的課程,由台東大學教授講課,關於地景的形成等緣由,也看到了幾十年前亞泥附近的土地的空拍圖。課程有點像在上地理課。這課題跟法律無關,但上完後,真的覺得難怪法律制定一定要有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參與,在制定法律法條上,才能更達到法條制訂的目的,制訂得更周全。

最後就是其他講師與教授大家間的綜合會談,其中一位講師身分特別,是模特公司秀導,與其他年齡較高的原住民講師,在現場分別講述不同世代原住民更生活化的部分,讓大家更了解深入原住民生活,而不是流於形式上的了解。講師以母語說著各世代的代表詞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翻譯後就是國語的「蜈蚣」,一時間很難想像出這是代表什麼,經過講師的說明才知道,原來這代表他們那個世代要團結合作。這個階段可以聽到其他學員提出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問題,所以能互相激盪腦力很棒,但因時間不長,講師只能回答一些問題後就返程了。

每次參加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所舉辦的活動後,都能獲得滿滿的收穫,令人心滿意足。

【延伸閱讀】更多「部落有教室」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