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貧困觀測站23】最具說服力解析貧富不均的皮凱提/簡錫堦

發佈日期:2024.04.29

更新日期:2024.04.30

【貧困觀測站23】
最具說服力解析貧富不均的皮凱提

文/簡錫堦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一八六七年,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寫的《資本論》影響人類思想甚鉅。他創造了《唯物辯證法》,吸納黑格爾(Hegel)辯證法合理的核心,卻揚棄他的「維心主義」。他指出市民社會是國家的「法的基礎」,但國家只是代表擁有一定物質的人的利益,用於保護私有制,反對市民社會的全民代表,這是根源於物質生活的關係。

人人各自追求物慾,造成拜物主義與自私自利,結果市民社會人們的生活普遍屈服依賴於國家,成為聯帶關係。馬克思說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社會、國家的存在,相反地,是社會、國家的存在決定人民的意識」。所以必須解放無產階級,才能打破剝削、宰制體制。

法國知名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Piketty) 依據廣泛數據,涵蓋三個世紀、遍及二十多國,立足於翻新的理論架構,完成大部頭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問世以後立即引起矚目與討論,成為全球哲學、政治經濟學暢銷書,已有三十多國的譯本。此書印證馬克思說的「資本無限累積原則和集中」的趨勢,以及財富不均的螺旋。

資產累積與分配的「趨異化」

財富分配的歷史演進始終深具政治性,無法歸結到單純的經濟機制。尤其一九○○年代到一九五○年代之間已開發國家貧富差距縮小,主要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而採因應的公共政策,以及「趨同化」價值抬頭的影響。但一九七○年以來貧富差距再度擴大,一九八○年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興起,趨異化價值觀的激化促使急遽的差距擴大。

從歷史資料分析,「資本報酬率明顯高於經濟成長率」已成為歷史常態,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皆是。資本主要包括不動產、金融性資本及專業資本(建物、設備、機械、專利等)。以二○一○年法、英、德、美、日等國,國民所得每年每人30,000到35,000歐元水準,財富總額則每人150,000到200,000歐元之間,資本報酬率約為年度國民所得的五到六倍,各年度都約略如此,幾成常態。

以此推估,台灣二○二○年GDP成長3.39%、二○二一年成長6.62%、二○二二年成長2.59%、二○二三成長1.31%,若以資本成長率約GDP五倍估算,這四年間資本報酬率最低為6.5%,最高達33%。國民平均所得怎追得上五倍速的資本報酬?

全球分配不均的徵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印度等國家,人均月所得約150至250歐元,但西歐、北美和日本等國家人均月所得高達2500至3000歐元,相差10到20倍。觀察西歐、北美和日本,一七○○年人均月所得就達100歐元,到二○一二年更跨越2500歐元,所得成長超過20倍,主要是靠資本報酬積累的成果。

馬克思舉例一家紡織廠的帳目,顯示年度「資本總額」是「產出價值」的10倍,只要資本報酬率達到5%,屆時利潤將佔該公司產出的份額的50%。不勞動的資本家不勞而獲,靠資本撈盡「勞動剩餘價值」。皮凱提以大數據分析,若一年GDP成長1%,似乎無法感覺它的成長,往往會以為沒什麼成長甚至輕忽它的影響。觀測期拉長30年,成長率就逾三分之一,足以造成徹底的改變。尤其資本報酬率又高於經濟成長率五倍左右,貧富差距就更顯得可怕。

私營化蠶食鯨吞公營資產 資本加速積累與不均

一九七○年代新自由主義漸成趨勢。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主張減少對於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並以政治手段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來打通外國市場,推行全球化。推動國營事業私營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反對社會福利,減少懶人依賴;反對基本工資干預勞動市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等市場障礙。打著世界潮流不可逆,勢如破竹地瓦解社會民主國家的平等與人權的福利以及生存權保障,征服全世界。

我國也展開「大改革」,公營事業私營化如火如荼推進。修訂《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鬆綁法規加速移轉,自1989年到2015年止已完成39家公營事業民營化。中油、中鋼、台汽、中華電信、陽明海運、台肥、台鹽、唐榮、漢翔航空等大公司順利私營化;公營銀行如合作金庫、土地銀行、台灣中小企銀、農民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三商銀(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也成功私營化。

公營事業土地、建物原屬公共資產,民營化時地價並未依市價重估,甚至故意低估而賤價轉移給財團,例如光是三商銀遍布全台405個分行,較私營十六家新銀行分行總數333家還多;總和資產二兆六千一百億元,是十六家新銀行資產總和的1.4倍。而彰銀被台新金控併購,台新金控以365億元,溢價114億元取得彰銀22.5%股權,成為彰銀單一最大股東,拿下經營權。台新金先炒高它的股價近倍為手段,政府放任其炒到最高點,再「以股換股」方式抵併購資本,土地建物也未依時價重估,實有賤賣給財團之嫌。

財團必須依靠政治力才能順利取得公營事業移轉的經營權,我在「政商關係研究室」《黑金系列報告》中揭露政商勾結圖利財團,利用民營化吞食公有資產的行徑,尤其金融事業的保險、銀行的併購最甚,讓財團有如服大力丸,使資產倍增的魔法。

資本報酬率往往高於經濟成長率數倍之多,導致貧富差距更顯得可怕

檢測貧富不均的量表不夠透明

彙整歷史資料建立《全球高所得資料庫》已啟動。但國際組織和政府官方報告,對於貧富不均的事實總是刻意美化,避談這些棘手問題、粉飾太平以免傷及政績,著實令人遺憾。不但會在不安的社會製造政府的信任危機,反而無法緩和社會對立。

我國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調查統計至今仍採家庭總數五分位法,分為五等分每等分均為20%家庭數。以此統計二○二二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10.9 萬元,最高20%所得家庭與最低20%所得家庭平均差距為6.15 倍,每人所得差距3.93 倍。雖有做十分位法統計,卻不公開給一般民眾查閱。所以學者或媒體常會以「報稅資料」來抓十分位或二十分位的所得差距。例如工商時報社論就以觀察財政部歷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按家戶20等分(每等分5%申報戶)來看「總所得」的差距,最高5%申報戶的總所得,在二○一二年是最低5%申報戶的84倍,但自二○一四年破百之後就扶搖直上,二○一九年達110倍,二○二○年更惡化為129倍,二○二二年又升高到140倍。比五分位的6.15倍震撼人心。

皮凱提主張當今貧富差距嚴重懸殊,五分位統計難看出差距的嚴重性,各國政府慣用此一方法實有美化統計之嫌。他認為十分位或二十分位或許較合適,甚至也要公開1%最高所得者和1%最低所得者,以及中間50%平均所得,揭露資訊讓民眾閱覽,了解貧富差距實況,監督政府改進。先進民主國家都不掩蓋資訊,透明化才能建立公信使民主精進。

解決之道必須推動累進式的年度資本稅

以私有財產權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本身具強大的趨同化力量,但市場經濟也具有強大的趨異化力量,對民主社會和社會正義價值造成威脅。主要的破壞力量,在「私有資本報酬率可能長期高於所得和產出的成長率」有關。

有人主張可以課很重的資本稅,重到足於把「資本報酬率」降到等於「成長率」,皮凱提認為無差別的一律徵重稅,可能會扼殺累積財富的動力,反導致成長率會先下降,例如二○一三年法國奧朗德上台強徵富豪稅,年收入一百萬歐元以上者一律課徵75%稅率,未採累進式差別課徵,以致富人逃離,課不到稅反而引起反制,兩年即取消此富人稅。所以他主張以「累進式的年度資本稅」才可保留競爭和資本原始積累誘因。例如對低於100萬歐元的財富課徵每年0.1或0.5%的稅;對100萬到500萬元則課徵1%,500萬到1000萬者課徵2%的稅;對幾億幾十億者的財富課徵5%到10%的稅。每年徵課才可能遏制財富不均無限制拉大。

皮凱提受邀來台演講時,建議台灣應從抑制不動產壟斷著手,加重課徵「資本稅」,例如土地稅和房屋稅要依市價計稅,並且每年以累進稅率徵收,使其囤房炒房難獲利,就可抑制房價、縮小貧富差距。若只從不動產交易課徵「所得稅」成效有限。重要的是政府不做,放任有錢人炒房,只作無效的提高房貸利率、貸款成數限制,令人扼腕。

實施累進式的年度資本稅,增加的稅用來建構「社會國家」,以社會政策承擔不斷擴大的社會功能。一半用於增加健保和教育預算,一半用於替代所得(增加退休金和失業津貼給付),以及移轉性給付(擴大家庭補助金、社會福利補助金等)。把增加的稅收給付給其他家庭,外加這一層的「重分配」,就可縮小貧富差距。

為了防止富豪海外避稅逃到免稅天堂,必須開徵全球資本稅,但須先建立「全球銀行資料自動連線」。美國採取《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簡稱FATCA肥咖法,對不願配合提供美國業務所得者的銀行,另外課徵30%的懲罰稅。皮凱提認為要有成效,必須實施「自動制裁」,制裁對象不只針對拒絕提供資訊的銀行,也要針對拒絕要求國內金融機構自動提供資訊的國家,對其課徵30%關稅。一旦實施,避稅天堂就無法吸走他國稅基來佔便宜。肥咖法旨在有效落實所得稅執法,防止逃稅避稅,但對推動「累進式的年度資本稅」也有莫大助益。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