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貧困觀測站24】「新經濟」誘逼賣命工作卻更貧困---《賣命工作的誘惑》書摘與心得評論/簡錫堦

發佈日期:2024.05.27

更新日期:2024.05.27

【貧困觀測站24】
「新經濟」誘逼賣命工作卻更貧困---《賣命工作的誘惑》書摘與心得評論

文/簡錫堦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意識形態論戰兩百多年,一八六四年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在英國創立,聯合各類左派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及工人階級進行階級鬥爭的大聯合;其創始人之一馬克思,並擔任協會書記,旨在號召國際勞工團結對抗資本家剝削。

二次大戰之後,聯合國成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 ILO),是由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共同組成的機構,以促進所有女性和男性享有體面勞動,追求社會正義以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為宗旨。制定國際勞工公約或議定書(convention or protocols),具有法定約束力,規範締約國應履行的基本義務。終於緩和了一百多年的勞資對抗,造就了二十世紀七年代到九年代,全球三十年經濟榮景。這是勞工運動實現體面尊嚴勞動的最大貢獻。

「新經濟」如何逼迫或誘惑賣命工作

資本主義隱忍左派氣焰,妥協了20多年之後,由英國和美國領袖倡導「新自由主義」,逐漸削弱或摧毀國際勞工公約保障勞動人權的規範。例如採行變形工時的彈性勞動、制定大量解雇勞工法案、不支薪的無薪假,以及規避工時加班時限、法定休假、資遣、失業、職災、退休責任的派遣勞動、部分工時和假承攬的Uber計程車、美食快送,成為「新興奴隸型態」的勞動。

一九九年代資本主義領航的美國倡議「新經濟理論」,成為資本主義洗腦、思想改造的新利器。倡言傳統製造工業經濟已沒落,代之而起的是科技經濟型態的來臨。由於經濟全球化和資訊技術進步,在低度物價膨脹率和低度失業率,經濟仍可以持續成長;並以美國在上世紀末經濟空前繁榮為例,來鼓吹新經濟為新趨勢。雖遭學者大力撻伐,許多國家仍群起效尤。

曾任美國柯林頓執政時的勞工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B.Reich),在他2002年的著作 “The Future of Succss”中譯《賣命工作的誘惑》有過批判。他指陳工作和生活已難兩全,所謂新經濟帶來的繁榮,卻造成家庭的衰弱、社群的崩解以及個人的完整性的危機,質問為何鮮少討論「新經濟」對於「人」的意義?

傳統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帶動大規模消費逐漸被淘汰,新經濟強調「創新」,滿足個人化的量身打造,產品的生命期一再縮短,需要比對手更好、更快、更便宜才能在市場高度的競爭下存活。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Aloic.Schumpeter)認為健康的經濟體從來就不處於均衡狀態,而是要不斷的創新和破壞來變革,此為新經濟理論的核心思想。

在十倍速的時代大多數人的收入和物質生活或有提高,但工作時間變長、壓力變大,陪伴家人、自由時間卻日益減少。人們為了生活被迫得賣力工作,即使越有錢的人工作時間也越長越緊張。新經濟所謂的「最佳的交易時代」,其實是一個陷阱。

日益瀰漫的貪婪風氣,消費者和投資者選擇越大,企業面臨嚴酷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冷血,制度及勞動法規範無力束縛,常被逾越。任意解雇成為常態,企業執行長需承擔企業營利目標,也必得承受解雇的憂慮,相對的一般員工也承受工作和收入變異的壓力,景氣蕭條就得放無薪假或面臨解雇。工會式微,美國民營企業每三次工會選舉,就有一次非法解雇。勞工加入工會比例則從一九七三年的30%降到二○○○年的9.6%。

當收入變得不穩定,工作飯碗難保,人們會更勤奮的工作,工作時間愈趨拉長,更賣命的工作,深怕搞丟工作。陪伴小孩的時間也被剝奪了。一九九八年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調查,美國父母每周和小孩相處的時間比30年前少了22小時。

新經濟同樣影響台灣甚鉅,薪資並未增長反而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讓年輕人陷入貧困處境,生活更形艱辛。新經濟迫使日本取消終身僱用制度,逾三成勞工被以派遣取代正式雇用,薪資倒退更形嚴重。新經濟導致勞動貧困的問題,台、日皆難逃避。

高所得者更賣力工作

在羅伯.萊奇(Robert B.Reich)的這本《賣命工作的誘惑》書中,描繪了當時美國企業興起「併購」、「減肥」、「再造」、「適型化」,其實是解構勞動保護法律,施行「裁員」等新經濟思維作祟的作法,而除了基層員工深陷於這種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在書中也提到美國大企業執行長(CEO)動輒遠高於員工千倍的天價收入,以及背後的工作壓力和隨時被解雇的憂慮,在金錢的誘惑下,高所得者被逼迫需要投入更多。

羅伯.萊奇從勞動部長卸任後,一直想彌補對孩子陪伴的遺憾,他下定決心撥出時間,去看他兒子參加的大型跨洲賽跑。卻接到邀約要他到另一城市參與一個案子,時間與賽跑同一天,如果他在一開始沒加入此案,以後就沒參與的機會。他陷入了困局,去看兒子賽跑將失去豐厚的報酬,心想看這場賽跑還真貴呀,內心糾結、猶豫再三,最終回絕了這案子。認知高所得者豐沛收入,減少工作的代價將造成巨大損失,理解有錢人並不缺錢為何還那麼賣命的工作?這即是新經濟「賣命工作的誘惑魔力」。

新經濟下勞動變得更加瑣碎複雜和欠缺保障
Image by Aristal Branson from Pixabay

最近《華爾街日報》報導「年薪24萬美元的沃爾瑪店長,她每天都做些什麼?」。詳實紀錄管理沃爾瑪(Walmart)貝爾米德(Bellmead)門市的妮可爾.哈特(Nichole Hart)一天的工作情況。

哈特每天在店裡的工作時間,大約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約10小時。早上得巡場三次,盤查問題、檢視賣場通道、查核電腦系統顯示某種商品還有存貨與缺貨的誤差,主持各層級共五種會議,聽取業績報告,賣場商品上架更動討論以免錯失商機。有時上司來視察,抽檢商品擺設、缺貨失誤的糾正並改進。傍晚時還得準備晚上購物高峰時段熱銷商品確保有足夠數量。

哈特每天在門市內要走8到10英里,超過兩萬步。這樣繁瑣雜碎耗費體力的工作,非一般人能應付得來。且越來越多工作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只要一次錯失恐丟了工作,工作和收入很難預測和確保。

破除新經濟魔咒 重建祥和社會

普遍性的工作量不斷增加、收入並沒提升,自覺無力照顧小孩,因為「小孩無法配合新經濟」,養不起而放棄結婚生育。外食和外包家務需求日增,美國亞特蘭大的「女傭服務團」十年來每年成長20%,八成客戶都是職業婦女。因為她們無法再負擔家務,養育小孩更難想像。政府實施減稅補貼企業,財政艱困,社會安全網漏洞逐漸擴大,窮人所需的支出來源遂而轉移到自己頭上,「自己負責、消除依賴」是新經濟資本主義的邏輯。若我們仍屈服於新經濟的「潮流」魔咒,不去反思或抵抗,甚而以為對消費者或投資者有利,一味支持經濟發展,未覺察經濟動力和社會祥和究竟是否平衡,無法價值覺醒進而形成改革驅動力,則廣大勞累對未來無望的勞動者,不僅終身未能擺脫此魔咒,更將禍延未來世代趨於更不幸境地。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