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Legal Aid Foundation
訂閱電子報
訂閱法扶電子報,接收法扶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24.07.22
更新日期:2024.07.22
構築兒少友善網路環境,大人們還有哪些未竟事宜?
文/陳乘斌(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處處長)
隨著資訊傳播與通訊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與數位環境有著高度依存關係,尤以原生於數位世代的兒少,網際網路無疑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數位科技所建構的價值觀與社群關係,影響當今兒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既廣泛又深遠。數位科技有著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內容豐富多元性的優勢,它帶來實現兒少權利許多正面的可能性,但同時也伴隨侵犯與傷害兒少的風險,如對兒少隱私的威脅、數位性暴力、性剝削、網路霸凌、網路詐欺、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等。
數位科技浪潮下兒少性剝削風險劇增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兒童及少年性剝削被害人數自 1,848人增加至 3,346 人,幾乎翻倍成長,其中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 2 條第 1 項第 3 款「拍攝、製造、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販賣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案件為最多,約占總案件數 8 成 6。數位兒少性剝削案件數量劇增,反映在數位科技浪潮催化下,近年社會與經濟環境快速變遷,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仍未臻成熟,反更容易暴露於風險之中,凸顯出為兒少打造友善網路環境,保護兒少免於不法行為之迫切需要。
數位環境的教養與保護有賴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協力
根據研究,兒少在網路世界遭逢的不法行為,如數位性暴力,其實是實體社會價值及行為的延伸,亦即當性別歧視的意識形態在社會文化脈絡當中被默許或以某種幽微的形式穿透在關係、網絡及制度中,網路的匿名性催化及鞏固這樣的價值信念,亦讓人有種解放的感覺,無視於各種社會規範。依學者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看待建構兒少友善網路環境一事,兒少自始至終皆無法自外於社會文化運作脈絡,其不僅受到自身與環境直接交互的影響,週邊各系統的相互作用亦會對兒少產生影響,亦即兒少發展係由微系統(micro-system) 、中介系統(meso-system)、外部系統(exo-system)及鉅視系統 (macro-system) 等四個系統與兒少直接及間接作用的結果。生態系統理論讓筆者思及涉及兒少面對數位環境時的教養及保護,不單是要父母要承擔、共同學習及合作,更要靠家庭系統以外的力量來協助、提供資源,如法規政策介入,在學校端致力於預防與輔導工作,加上社區協力倡議與宣導,彼此相輔相成。
過往許多家長抱持著「網路陷阱多」的教養態度來教育兒少,反覆透過警語訊息來提醒,反而不易覺察到兒少透過網路與人互動時的背後情感需求,錯過了更細緻處理兒少發展議題的機會。參與兒少網路學習活動,已是現代家長必要的責任,特別在Web 2.0的趨勢下,兒少在網路世界中不單是資訊的接收者,更是創造者,其透過社群媒體的分享與世界連結,為自己創造價值。因此,家長除教導兒少善用數位學習、避免網路世界不法的侵害行為外,亦得引導兒少有能力覺察到自己是否身處不安全的數位環境,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在網路世界中可能面臨的負面事件,並適時主動尋求協,而前述均有賴父母平時對兒少的關懷,積累良好的親子關係資本。另當各界不斷呼籲提升兒少「數位素養」,建構運用數位資源、對抗網路霸凌、保護網路隱私、經營網路人際關係、媒體識讀等面向的能力之餘,家長能否同步跟上兒少的腳步亦至關重要。根據Google公司於2021年公布之台灣與亞太地區「家長對於兒少網路安全認知之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35%的家長從未與兒少討論相關網路安全話題,與亞太地區平均值36%相去不遠;另22%的家長目前有使用網路安全的設定和資源,低於亞太地區平均值52%。調查結果提醒了大家,台灣家長對於兒少網路風險意識及網路安全工具與資源的運用仍有努力提升的空間,這對家長而言不啻是開啟了更多陪伴兒少的契機。數位科技浪潮讓網路幾乎不設防,家長與兒少想要同時擁有面對未來的能力,惟有優質的陪伴、同理兒少發展需求、親子共同提升「數位素養」,方能在迷茫與混亂中找到清晰的方向。
學校生活的師生關係、課程活動、同儕互動,莫不對兒少影響深遠,而當社會欲跨越前述兒少網路安全的障礙與藩籬而追求進步與發展時,學校教育在家庭與社區間扮演着至關重要的樞紐角色。筆者建議學校端未來可再廣納各利害關係人意見,整合線上與實體工作,設計思考如何系統性的進行相關網路安全預防性工作,包括教師增能及訓練,提升教師對該議題理解程度,善用數位科技能力及維護學生安全,讓網路安全教育及防治數位性暴力,成為每位教師的核心能力之一,並足以因應突發之網路安全事件。當然對於教師的實質支持與協助勢必不可少,透過修法或補助計畫,結合教師職涯發展、行政減量,讓教師有充足時間回歸教學專業,專注地回應每位兒少的學習需求。另在以實證基礎的前提下,從兒少的視角出發,持續開發及深化各年齡層學習及教學資源,厚實網路安全教育課程架構,當研究單位給予第一線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支持,才能發展出優質的教學及有效的學習成果。最後,構築兒少網路安全一事本就不該遺漏任何人,也沒有人可以袖手旁觀,學校可透過同儕協助支持機制,如團體帶領或社團參與,抑或多元兒少表意管道,善用同儕正向影響力,鼓勵兒少揭露自身或身邊的人在網路世界遭逢之負向或不幸經驗,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或他人發出正義之聲。
網路治理應可參考歐盟立法凝聚社會共識
網路世界發展初期係以開放及自主管理為其核心價值,由各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運作,政府大都抱持著去管制化及驅動創新的態度,然伴隨著網路蓬勃發展及衍生之相關法律問題,讓各國紛紛開始正視複雜又難解的「網路治理」議題,試圖強化監管數位平台,建構新的網路規範及秩序。2022年歐盟通過之「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package)迎來新里程碑,彰顯出新思維、新典範,其首要目標在於營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對數位平台業者課予責任及義務,強化平台問責及資訊透明度,依該法案規定網路平台必須採取措施打擊非法線上商品服務或內容措施,如兒少性虐待照片;另線上平台不得基於用戶的宗教、性傾向、健康資訊等敏感個資而推播廣告,亦不被允許搜集兒少的個人數據,對其投放定向廣告。台灣網路治理現況,當前缺乏集中式專門法律,分散於各法規範並課予責任,而先前之中介服務草案甫推出便掀起高度爭議,恐有數位服務提供者為遵循法規而箝制言論自由之疑慮,使得立法之進程落入無限延宕困境。歐盟立法精神及措施實有台灣效法學習之處,企盼未來社會能夠早日凝聚共識,在師法歐盟之際亦能因應國情調整修正合宜及可行性之法規,讓兒少保護、兒少性剝削等法律所保障的法益介接整合。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2021年發表了「兒童權利公約」第25號一般性意見書「關於數位環境中的兒少權利」,揭櫫每個兒少的權利必須在數位環境中得到尊重、保護和實現,並就相關的立法、政策和其他措施提供指導,涵容之層次及面向,涉及與兒少生活息息相關之生態系統,給了國家社會明確方向指引。建構兒少網路環境安全是大人們對孩子不變的承諾,已是現在進行式,隨著科技數位的日新月異,或許時間一直都不站在我們這邊,但改變的機會之窗依舊開啟著,讓我們找到開創的道路。
參考資料
Google台灣官方部落格,2021,瞭解台灣與亞太區家長對於兒少網路安全的認知。
Google台灣官方部落格。資料檢索日期2024年7月19日。取自:https://taiwan.googleblog.com/2021/03/saferinternetparent.html
衛生福利部CRC資訊網,2021,關於數位環境中的兒少權利的第 25 號一般性意見.
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35_20230517115154_3911613.pdf
衛生福利部,2023,衛生福利部保護司統計兒童及少年性剝削案件辦理情形。
https://dep.mohw.gov.tw/DOPS/np-1262-105.html
數位服務法(2024年7月21日)。在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E6%95%B8%E4%BD%8D%E6%9C%
8D%E5%8B%99%E6%B3%95&title=Special%3A%E6%90%9C%E7%B4%A2&ns0=1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