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Legal Aid Foundation
訂閱電子報
訂閱法扶電子報,接收法扶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24.08.29
更新日期:2024.08.29
貧困觀測站27
期許"真實烏托邦" 紓解貧困問題
文/簡錫堦(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艾瑞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是美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家,曾擔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是著名的社會學者,備受肯定的公共知識份子。他修正階級形成是「資產不平等分配」而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概念,提出重建以「剝削」為中心的階級概念,作為階級分析的一般框架,並重新定義馬克思主義為「社會理論」而非「意識形態」。
1990年代共產主義瓦解,對馬克思主義造成很大衝擊,他苦思並廣泛訪談重要學者、開啟討論。發現朦朧烏托邦理想會讓人迷失,遂逐漸轉向研究「真實烏托邦」;基於人性真實可能性的烏托邦理想,中途可達的烏托邦目標,以及對我們引領不完美世界而走向社會變革的實踐任務,啟發了「真實烏托邦」的制度設計。
真實烏托邦要符合「民主平等主義」概念,主要是在國家與市場之外,由「公民社會」主導的經濟組織的創新。例如合作社運動、社區經濟、產業民主等的社會經濟;草根民主、參與式預算等的統合主義政策;以及北歐的社會民主模式,都不是虛幻空談的烏托邦。成功的對抗資本主義剝削的成就,公民社會必須以此基礎來創新壯大,才能逐步達到理想的真實烏托邦。
二十多年前,賴特來台灣訪談時,我經由中研院謝國雄研究員推介,到清華大學參與座談。賴特主要論述「平等與效率」的研究,解破資本主義效率說的盲點。當時,我正在推動「產業民主」,賴特頗感興趣,問我相關經驗。我將何以首推於公營事業工會,發起的思想與理論的基礎,及參考德國模式及西班牙蒙德拉貢(Mondragon Corporation)勞工合作社的經驗,策略上則透過工運及政治施壓,緩步推進。幾年後,國營事業公股推派董事,至少有五分之一勞工董事,在台灣果然實現。可惜這也是唯一一次當面向賴特請益與分享台灣經驗。
他所著作的《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中譯本於2015年在台灣發行,2019年1月23日,賴特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去世。
Image by Susan Cipriano from Pixabay
替代資本主義的願景
賴特在書中對資本主義提出十一項批判。其中因階級關係,讓人類不必承受的苦難持續存在;違背自由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破壞環境、消費主義的浪費、給軍事主義和帝國主義火上加油、侵蝕了社群;限縮了民主等幾項為最。
資本主義以永無休止的逐利產生了驚人的動力體系,利潤極大化、鼓勵貪婪,它掌握了人類「自私自利本性」,已深入人們思想形成文化,炒股炒房追逐暴利,成國民金錢遊戲。馬克思主義者至今無法實現以工人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的主張,也是因為難以抵抗「人的劣根性」。此外更因資產不平等分配,擁有資本的資本家成為支配者,在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構下,有利大資本家的併吞與剝削,累積財富。財富重分配政策失靈,貧窮議題難以紓緩。
近幾年財富集中的速度加快,貧富懸殊拉大,全球財富積累最多的是超級富豪,數據公司Wealth-X發布的2024年超高淨值的報告顯示,全球超級富豪(淨資產達3000萬美元以上者)已經多達42萬6330人,比起去年增加了7.6%,大約佔全球總人口的0.005%,總淨資產達49.2兆美元。
資本主義經濟超載的發展,開發、工業汙染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地球暖化,氣候異常,冰山冰河溶化、高溫、風災、暴雨密集侵襲,日益嚴厲地荼毒人民。
社會主義左派者不應將當代所有嚴重問題及危害,都歸咎於資本主義,例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戰爭、宗教基本教義派、恐同情結等。資本主義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罪惡的根源。批評者要具體指出何種資本主義的機制導致那些危害,並了解它透過何種方式來運作,我們應如何防止。理性才有說服力。
賴特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常忽視或貶抑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處於支配以及被支配者的雙重角色,既是被支配者也是支配者,既被剝削也剝削他人。當今財富集中,許多中產階級成為「中產階級貧窮化」的受害人,應該被認定是真正的階級,命運與無產階級相近的階級,是未來新公民運動要團結的對象。台灣民主化過程也正是中產階級參與努力的成果。
真實烏托邦不是要消滅資本主義,而是改變它、替代它的新運動。賴特舉例上世紀成功經驗的例子,主要有六個:
(一) 參與式預算:巴西愉港市(Porto Alegre)1988年由工人黨倡議「參與式預算」,在市政府內推行雙元權力的直接民主。基本理念是市民在人民集會中選出地區性議會及議題式預算會議的代表,參與者都可領到出席費而能持續,厚植公民社會。審慎討論市府預算該怎麼使用,經過三個月討論,結果經市長同意,再經市議會通過,為期六個月始完成參與式預算。市政預算大大轉向最需要的貧困地區,透明過程貪腐圖利現象不易發生,中產階級及富人納稅意願也提高。
(二) 公共的維基百科:它的運作原則是放任「集體協作」標題下進行討論,非資本主義而是徹底反資本主義商品化,沒有廣告的服務平台。撰寫者都是義務無酬的貢獻,使用者固定貢獻幾個月後,對維基政策熟悉且尊重,取得信任就可申請維基授權為「管理者」位階,擁有技術管理及編輯地位。維持中立觀點,公開審慎修正內容,它是一個呈現真實烏托邦最有趣、最成功的設計。
(三) 魁北克的社會經濟:為解決加拿大魁北克失業及經濟發展困境,舉行「就業與經濟高峰會」邀請社運組織、社區組織及其他公民社會團體。最後達成「社會經濟托育政策」,市民每天只要付7元加幣(約台幣165元)加上政府預算,確保托育人員可領取不錯的待遇。托育中心一律為非營利才能獲得政府補貼,防止資本主義進入這市場。中心雇用8000人,半數是受培訓後的中低收入戶者,擔任居家服務員,被納入合作社或非營利組織。解決失業和托育公共化問題。
(四)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驗:對所有每一國民發給基本生活津貼,不須審查資格,保障所有人的生活,落實平等生存權。芬蘭、加拿大、荷蘭,以及美國紐澤西州、賓州、愛荷華州都曾實驗試行,歐盟因應AI取代人力危機也開始規劃。這是解決貧困問題最符合平等與效率的政策,最大阻力在於財政支持的永續、資本外移以及勞動供給不足的擔憂。
(五) 社會資本主義:指由強健公民社會的社會力直接挑戰資本主義經濟力的運作。1970年代,瑞典工會與社民黨提案,透過工會控制受薪者基金(每年盈餘的20%發行的新股),工會逐漸擁有股份越多,直到50%以上就成最大股東。便擁有經營權、甚至所有權,質變成工人合作社企業。施行幾年後資方驚醒才猛烈反對,修掉激進條款。未來可再修成勞資合作經營的無階級企業。
(六) 北歐社會民主模式:公民社會直接改變資本主義價值,強化平等、民主價值的談判協商,替代、弱化資本主義「自由」獨尊的剝削。平均財富建立社會福利的烏托邦體制,成為奇蹟。
非採消滅資本主義 信任合作才能質變資本的剝削
瑞典經驗對民主左派者的啟蒙,要理解在生產體制內的限制、缺口以及矛盾,這是轉型策略可運用的空間。人類共同的良善價值觀例如濟貧、正義、和平、民主及平等,皆屬於「公益」,資本家難以抵擋的哲學思想、文化。
促成民主或許會威脅資本家的支配穩定,但經自由民主協助結果解決了許多矛盾,也促使資本支配的穩定,這樣才能促成轉型。共生策略才能在「國家內部和平轉移」。瑞典工運放棄馬克思的鬥爭手段,改走議會路線,以創造正向協作為條件,建立團結合作的穩定社會。反而說服資本家繳納較高的稅負,見證社會福利烏托邦,不只全民受益,資本家也能獲得高品質勞動力,顯現和諧社會的穩定經濟成長。
美國社會學家喬約.羅吉斯(Joel Rogers)與德國經濟社會學家沃爾夫岡.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說:「當民主左派改善工人的物質福祉,為資本家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贏得夠多的政治信譽,才能夠挑戰資本主義所獨佔的『普遍利益』的詮釋權,民主左派便能取得進展。」
賴特在書中對瑞典的描述偏少,下一篇筆者將分享瑞典的成功經驗。說明瑞典成為烏托邦的社會條件、進程、遭遇的困境、解決的方法;或可作為我國解決貧困問題的借鏡。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