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律扶助與社會期刊

法律扶助與社會 第13期

發佈日期:2024.09.25

更新日期:2024.09.26

法律扶助與社會 第十三期

出版日/2024 年 9 月
定 價/新臺幣 280 元


捐款贈書

凡於線上信用卡捐款系統,單筆捐款達新台幣500元以上即贈送本書1冊。
捐款滿額贈

主編的話(主編/李茂生)

本期的「法律扶助與社會」替讀者準備了四篇不同領域的論文,充分表現出本刊的多元性。

首先第一篇是臺大法律學院徐婉寧教授討論加班申請制與勞工加班申請權間爭議的論文。若從字義而言,在申請制中,未提出申請的勞工,會沒有請求加班費用的權利。然而,徐教授透過數則最高法院判決的解析,認為問題的癥結點仍舊在於勞務提供的時間,是否可以列入工時計算中之工時認定問題。其企圖釐清申請制對加班費請求問題產生齟齬的癥結,頗值得實務參考。

第二篇是臺北大犯罪學研究所教授周愫嫻與其指導學生林廷築碩士的共同創作。論文的題目是「倡議效應」:國際反人口性販運倡議與販運路線之關係。這是一篇頗具「異色」的論文。筆者藉著國際組織所公布的人口販運資料,分析本世紀初美國取得國際反人口販運政策主導權後,將其國內法推廣到國際,然而這種倡議反倒是引起了販運路線擴散的「倡議效應」現象。其實本文應該還有許多可能的後續延伸論述,在在牽涉到在國內法中納入世界主義思潮時的困境。

第三篇則是討論國內最近開始產生波瀾的人民參審制度的論文,作者是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專員王昭翔。本篇論文透過2020年至2022年間,司法院為了實施人民參審制而舉辦的88件模擬法庭判決與原判決間的比較,發現兩者間有顯著的差異。這類的研究也只有在模擬階段才得以進行,往後悉數都是國審案件,也就不會有比較兩種判決的研究了。所以這種的研究彌足珍貴。不過,或許未來可以從評議內容來從事類似的比較研究,只是困難度將會倍增。

最後一篇是松德的楊添圍醫師的論著。楊醫師認為最新的精神衛生法修訂,過度地強調社區支持與非醫療介入,不當地削減了強制治療的功能,此舉有時會侵害到嚴重精神疾病患者身心健康的保障。據此,楊醫師主張除了人身自由保障與社會安全間的衝突調節外,亦應考量患者身心健康保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實現憲法與身心障礙者人權公約的精神。

以上為本期四篇論文的簡介。本期刊除了致力於學術的推廣外,同時也著重於實務狀態的檢討。本期四篇論文,均是與實務息息相關的學術論文。不過,為了更加彰顯實務的側面,本刊考慮增加法扶律師從事辯護工作時,對於法院見解的理解與批判的欄位。期待長年參與法律扶助工作的律師們能夠踴躍投稿。

研究論文

  1. 論加班申請制之加班費認定爭議/徐婉寧
    Overtime Pay and Overtime Application System/Wan-Ning Hsu
  2. 倡議效應──國際反人口性販運倡議與販運路線之關係/林廷築、周愫嫻
    Initiative-Setting E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ti-Human Sex Trafficking Initiatives and Global Trafficking Routes/Ting-Chu Lin & Su-Syan Jou
  3. 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之論罪量刑比較──以2020年至2022年之模擬法庭為例/王昭翔
    Decision on the Offence and Sentenc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Judges and Citizen Judges: A Case Study of Mock Trials from 2020 to 2022/Chao-Hsiang Wang
  4. 精神醫療的十字路口──當強制治療面對人身自由/楊添圍
    Psychiatry at the Crossroads: Compulsory Hospitalization Confronting Personal Freedom/Tien-Wei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