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三、五分鐘之外…/林欣怡

發佈日期:2023.11.13

更新日期:2024.04.27

法扶叢書010《求其生而不可得?》出版序
三、五分鐘之外…

文/林欣怡(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求其生而不可得?》這本書裡面的每一個個案,都是法律扶助基金會曾經扶助過的個案,同時也都是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協助過的案件。

從我開始接觸廢死運動以來,大約見過上百位「殺人犯」吧!印象中,有好幾位都在訪談或會面時說過類似的話,「我很後悔,在那三、五分鐘的時候,為什麼會做出這件事?」「在當下,我真的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如果能夠回到那個時候…」臉上滿是懊悔的神情。 

但隨著對於「殺人犯」的理解,我很明確的知道,或許,是那三、五分鐘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但所謂的「這三、五分鐘」不僅是犯案的那個時刻,而是更早就有跡象,只是大家都不知道,或者不在意。

除了犯案時間之外,我們更應該著眼犯罪者生命的全景
Image by Annette from Pixabay

廢死聯盟從二○○三年成立開始,到各看守所探視死刑犯是我們的日常;二○一六年開始,成立了「同學,Here We Are/ 國際特赦組織三四小組」,開始組織志工固定的和死刑犯同學通信;二○二○年開始了監所訪談計畫,深入各監所訪談所有的死刑犯以及部分無期徒刑收容人,終於可以看見除了犯罪當時在媒體報導上的他們、在判決書上罪無可逭的他們之外,這些同學在或長或短的人生中經歷了什麼? 

在我們的訪問中,看見為數頗多的受刑人學歷不高;父母離異、在單親家庭長大、隔代或者由其他親屬教養,在家庭或者學校中有受暴或者被霸凌的經驗;他們在少年時期就開始拒絕或被迫無法上學、投入工作;一半左右的人是首次入監,但有不少人都有少年司法的經驗,他們說「在觀護所時常被人打,被主管打、被同房打,那時候才十一歲」,「是一個很黑暗的地方,我的少年時期人格整個歪掉」「感化院出去也都只有這些朋友的電話…」。大部分的案件都不是計畫性犯罪,當他們遇到困境卻無法學習到好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難怪那「三、五分鐘」會採取最錯誤的方法。這些都可以和這本書相互應證。 

謝孟穎是一位優秀的深入報導記者,時常看到她的身影在重大刑案的審判法庭上或在法律研討會或座談會上出現,更時常看到她所寫的報導,感受到孟穎是一位可以貼近並且不帶著批判眼光理解弱勢者處境的人。 

法律扶助基金會在二○○四年成立之後,成為弱勢者打官司最好的倚靠,但除了法律扶助外,法扶也開始計畫性的書寫,讓這些他們所扶助的案件,被好好地看見。囿於篇幅,這本書書寫個個案有限,包括曾文欽、陳昱安、翁仁賢、郭旗山、阿蒂、武張孝慈以及吳若妤,而謝孟穎就是最好的作者人選,她也不負我們的期待,在有些人已經過世、有些人訪問不易的情況下,還是完成了艱難的任務,帶領讀者思考真的「求其生而不可得」嗎?以及,作為台灣的一份子,如果真的期待一個更好的社會,我們不能夠再以「不知道」為藉口,以「不介意」的態度來應對這些事。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