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2024年】第101場至第113場

發佈日期:2024.12.04

更新日期:2024.12.24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2024年】第101場至第113場

場次 主題 
第101場 我的名字?Call me by MY NAME---原住民羅馬拼音改名案分享
第102場 表達的界線!從憲法法庭的兩個案件來看「名譽和言論自由孰輕孰重」
第103場 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生活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2024台北國際書展)
第104場 從報導、醫學、法律辯護角度看「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第105場 社會金融蝦米碗糕 改進資本主義的一百種可能
第106場 《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思辨沙龍
第107場 OPEN BOOK~前往「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第108場 逍遙讀書會《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第109場 逍遙讀書會《島國毒癮紀事》
第110場 非典型檢察官-我不是人家說的那種HERO
第111場 AI作為一種基本人權:AI時代的弱勢培力與工具公共化
第112場 民主憲法允許國家殺人?--聽前法官談台灣的死刑合憲判決
第113場 從慈濟災害管理系統談組織學習與組織記憶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1
我的名字?Call me by MY NAME---原住民羅馬拼音改名案分享

錄製時間:2024年1月18日下午19:00-20: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鎮江街3-1號)

主持人/講者
Savungaz Valincinan/原青陣成員

講者
林秉嶔/法扶原民法律服務中心主任、原民羅馬拼音改名案律師
Bawtu Payen/原民羅馬拼音改名案當事人

憲法增修條文揭示國家應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然而原民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歷史,
長期以來在戶籍登記上的中文名字,
成為一種"融入"社會的方式。

但當免費鮭魚吃到飽荒唐改名的狀況被看在眼底時
原住民單列族名,卻被視為製造社會困擾?

泰雅族人 Bawtu Payen 申請單獨以羅馬拼音族名登記為身分證姓名,
被戶政事務所拒絕,他透過法扶協助提起行政訴訟。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姓名決定權受憲法保障,
不准單列羅馬拼音族名已侵害原民姓名決定權,
判戶政事務所敗訴,應准予變更登記姓名。

來聽這一段爭取自己名字的故事!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2
表達的界線!從憲法法庭的兩個案件來看「名譽和言論自由孰輕孰重」

錄製時間:2024年2月1日下午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鎮江街3-1號)

主持人:馮光遠(作家、憲法法庭公然侮辱罪案聲請人之一)

講者:
錢建榮(法官、憲法法庭公然侮辱罪案聲請人之一)
陳澤嘉(律師、憲法法庭侮辱公務員案聲請人代理人之一)

自由的社會,人人都可以對事物發表評論,
但,所謂的言論自由,卻常常變成罵人被罵的爭論,
客觀評論的界線似乎難以捉摸,
包含接受評論對象是誰,甚麼樣的事情可受公議?
隱私、名譽跟表達的界線,重點在於?
只要用對字眼,就可以迴避法院罰款價目表?
罵到執行公務的公務員,還會得到比較重的懲罰?

去年年底連續兩件關於公然侮辱與侮辱公務員案件的憲判案件言詞辯論,
相對來看我們的生活日常,表達的界線跟尺度該怎麼拿捏?
來聽和兩個案件相關的法官與律師及當事人怎麼說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3
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生活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2024台北國際書展)

錄製時間:2024年2月23日下午14:00-15:00
錄製地點:2024台北國際書展讀字公民攤位讀字沙龍

主持:吳佳臻(廢死聯盟副執行長)
講者:
謝孟穎(風傳媒記者、《求其生而不可得?》作者)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務部犯罪受害人保護協會屏東分會督導、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民間委員)

台灣對於死刑存廢的討論,支持死刑者往往主張,死刑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這樣簡單粗暴的論點真的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想法?

法律扶助基金會與廢死聯盟合作出版《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

帶著想要了解刑事殺人重罪案件,討論死刑存廢議題的你我,走入並了解這類案件真實的樣貌,
從判決書及深入訪談諸多層面的呈現,去叩問從理性難以處理的殺人案件所映射出的各種
關於被害者、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的觀點

何以求生會變得如此困難?歡迎收聽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4
從報導、醫學、法律辯護角度看「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錄製時間:2024年4月11日下午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鎮江街3-1號)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胡慕情(作者,鏡文學文化組採訪主任)
李俊宏(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

接近真實,逼近真實,何謂真實?
從報導採訪、精神醫學到罪刑論證,以及,甚至自我論述的多重角度,來素描擬真、攬鏡自照、旁敲側擊、邏輯推演,在發掘真實歷程間窺見他人與自身。
用參與講座形式來閱讀一本書,進入一場辯證,走進一個書之不盡,言之不窮的追尋真相之旅。

本場座談當中,「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的作者胡慕情小姐分享了關於從非虛構寫作角度,從對於媒體報導的驚世媳婦也是目前的死刑犯林于如好奇,透過廢死聯盟接觸,探詢訪問撰寫本書的歷程,另外李俊宏精神醫師則就司法鑑定報告實務上的執行現況以及侷限框架分享經驗。主持人李艾倫律師並從律師辯護角度,與李醫師討論關於監護處分不設上限,以及後續對於採用精神抗辯的影響,講座當中主持人及主講人談到對於鑑定和書寫,媒體跟報導,都是框架下的產物,對於鑑定人即被鑑定人,訪問者和受訪問者的關係和距離,導致觀察上面的極限和侷限,所能盡到最可能的逼近,在本集內容當中都有精彩的闡述。

因為節目時長關係,現場問答部分沒有收錄,補充胡慕情小姐有在問答當中回答到本書的書名和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作「一個女人的畫像」有關。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5
社會金融蝦米碗糕 改進資本主義的一百種可能

錄製時間:2024年5月9日下午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鎮江街3-1號)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金錢經濟貫穿了人類的社會生活,以勞動賺取工資,以資本獲取利潤,一切看似理所當然。

然而無論金錢或是資本,都是兩面刃,
社會繁榮富裕的同時,分配不均導致的稀缺和集中,
借貸放款導致的剝削榨取,
對於失敗者的無情,無選擇者的殘忍,你我身邊或許都不乏因此受苦的人們

當一切都可標價,有甚麼是我們不願意交換出去的?
分配的公平?環境的永續?對弱者及失敗者的同情?

而當金融業跳脫數字遊戲的鐵則,開始反思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我們是否能夠期待所謂的社會經濟、普惠經濟 為這個社會施展甚麼樣的魔法?
來聽金融社會學者的獨白和告解~ 帶你跳脫追錢和被錢追的忙盲茫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6
《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思辨沙龍
 

錄製時間:2024年5月17日晚上18:30-20:45
錄製地點:思享森林咖啡共享空間

主持:陳雨凡(律師,全國律師聯合會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
講者:謝孟穎(媒體工作者、《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作者)
薛偉育(律師、法扶基金會台北分會專職律師)
李宣毅(律師、辦理多起重大刑事矚目案件)
李艾倫(律師、法扶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任孝祥(律師、《求其生而不可得?》受訪律師)

台灣死刑存廢之爭議已久,今(2024)年4月23日所舉行的憲法法庭言詞辯論,不僅法庭之友團體數量多達12個,新聞媒體及社會大眾亦予以高度關注。在憲法法庭言詞辯論之後、爭點題綱之外,本沙龍活動邀請曾親身接觸、採訪死刑案件當事人,寫下《求其生而不可得?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一書的作者謝孟穎,以及曾參與死刑辯護案件的律師們,一起對談、思辨具體真實的死刑案件,希望人們在討論死刑爭議時,儘可能不帶偏見地看到活生生的每一個「人」。

共同主辦單位:
全國律師聯合會-人權委員會、司法改革委員會、刑事法委員會、刑事程序法委員會
台北律師公會-司法改革委員會、刑事程序法委員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段落時間參考
0:00 開場-陳雨凡
5:30 謝孟穎
36:20 薛煒育
48:50 李宣毅
1:04:25 李艾倫
1:19:13 任孝祥
1:37:25 問答一:謝孟穎
1:43:15 問答二-1:李宣毅
1:48:40 問答二-2:薛煒育
1:52:40 結語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7
OPEN BOOK~前往「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錄製時間:2024年6月11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
講者:
簡永達(作家、自由記者、著有《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朱芳君(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總會法務處主任)

地理大發現讓人類打開了更大的世界地圖,
交通便捷的現代,跨越國界的移動當然也包含了勞動工作的選項

臺灣引進跨國人力多年,
假日公園、特定火車站的周邊,還有異國風味的小吃店
或許你我都曾匆匆一瞥那些不同國籍的移工朋友

一樣在台灣,但感覺他們的存在有點難以想像觸及?
而同樣是勞工的移工們,又面臨怎樣的制度和困境?

透過田野紀錄採訪,讓我們一起透過記者之眼,
一起走入「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瞧瞧「跨國勞動在台灣」!

段落時間參考
0:00 開場-孫友聯
5:00 簡永達
1:13:00 朱芳君
1:44:30 孫友聯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8
逍遙讀書會《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錄製時間:2024年7月16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教授、《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作者)
郭吉仁(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理事長)

社會普遍認為無家者不存在人際連帶,
但其實無家者仍然生活在連帶築起的社會世界,
透過連帶的運作,滿足物質需求、構築認同、追求尊嚴,築起了有秩序的社會生活

主流社會對於無家者遠觀下的誇大或扭曲描繪,
反映了主流群體自身對未知的恐懼及偏見的投射,
同時運用他者來建構自身的正面形象與特質

從美國知名都市民族誌《Sidewalk》到台灣《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讓我們一窺無家者是如何看待與運用連帶,
以及這樣的關係當中所謂的危殆和不穩定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

黃克先老師簡報
黃克先老師法庭之友意見書
購書連結(博客來)

收聽平台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09
逍遙讀書會《島國毒癮紀事》

錄製時間:2024年8月15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本書作者之一)
曹馥年(《報導者》記者、本書作者之一)

台灣監所當中平均有4成受刑人因毒品案件入獄,毒品犯罪何以難以戒除?

報導者團隊在2023年5月,推出這本動員眾多記者、查證訪談仔細、筆調平易近人的力作《島國毒癮紀事》,並已入圍第四十八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包含訪問實際案例,以及司法醫療社區從業人士,數據研析、製販通路回溯,帶你一探台灣毒品/用藥環境的真實現況。
從物質濫用的依賴心態,到處遇方案的調整和發想,這場永無止境的拔河,我們如何從除惡務盡的單一觀點,進一步得到更多的認識跟理解?
而從報導紀事角度,報導者團隊又是如何組織架構,用記者之筆將毒品議題化為我們眼前所見的深入又平易的文字?歡迎收聽。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10
非典型檢察官-我不是人家說的那種HERO

錄製時間:2024年9月5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姚崇略(高雄地檢署檢察官)
賴瑩真(律師/詠言法律事務所)

強調衝突的影劇作品不乏法律題材,法律角色更是這類主題戲劇當中的要角,像是木村拓哉在HERO一劇中深植人心的另類檢察官形象。

在影劇塑造當中,檢察官往往有固定的幾種樣貌,而真實生活的檢察官,在自我期許、法庭活動,犯罪偵查的日常工作方方面面中,有什麼標籤印象的負擔,以及工作生活的思索跟想法?

本場活動邀請姚崇略檢察官分享他的新書,以及知名的賴瑩真律師,除了回顧法律人成長故事,並從檢辯兩邊角度,分享紫袍之下「檢察官」這個角色的血肉與真實!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11
AI作為一種基本人權:AI時代的弱勢培力與工具公共化

錄製時間:2024年10月17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丁玉珍(勞動部秘書處處長、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2024傳善論文獎特優論文得主)
侯宜秀(律師、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

AI浪潮方興未艾,人類演化看似進入嶄新時代
在世界前進的同時,AI工具如何可以給予弱勢者幫助和希望?
而除了個人努力提升數位競爭力
整體社會該如何因應,讓AI能夠普遍地為整體社會帶來更多公平和希望?

丁玉珍講者簡報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12
民主憲法允許國家殺人?--聽前法官談台灣的死刑合憲判決
 

錄製時間:2024年11月21日晚上19:00-21:3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錢建榮(律師、前最高法院法官)

王信福等37位死刑受刑人提出死刑釋憲案,經憲法法庭以113憲判8號判決宣告殺人等四種罪名的死刑,在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序下合憲。有些人說這是實質廢死,也有些人說判決沒有處理到核心的爭議。本來大家期待直球對決,大法官卻打出了一個擦邊球的合憲限縮判決。

到底死刑為什麼有可能違憲?民主法治國家的憲法真的能容許死刑存在?憲判8號判決是大法官的真心話或違心論?憲法法庭釋放出什麼樣的訊息?是否製造或遺漏了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37位受刑人何去何從?普通法院應如何面對後死刑時代?立法或行政部門,又該如何應對大法官擊出的擦邊球?台灣社會又該怎樣聚焦面對死刑存廢議題?

來聽聽錢建榮前法官解讀這次憲法法庭判決,並分析容許死刑繼續存在對於憲法、民主法制甚至政治局勢的影響!

113憲判字第8號判決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法扶逍遙法外跨界講座第113
從慈濟災害管理系統談組織學習與組織記憶

錄製時間:2024年12月19日晚上19:00-21:00
錄製地點:左轉有書(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捷運站2號出口、喜來登大飯店後方)

主持:李艾倫(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主任)
講者:

賴睿伶(慈濟慈善基金會文史處主任、2024傳善論文獎優選得主)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
面對災害,以慈心全力投入
發揮組織力量拔苦濟難縫補傷痕

在經驗中累積學習和記憶
將每一次的認真付出,化為傳承的精進
來聽慈濟人以災害管理系統加強優化組織學習和組織記憶的寶貴分享

講者提供簡報(賴睿伶)

收聽平台
SoundOn |SpotifyAPPLEKKBOXYouTube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