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當槍聲響起/周漢威執行長

發佈日期:2023.11.10

更新日期:2024.04.27

法扶叢書010《求其生而不可得?》出版序
當槍聲響起

文/周漢威(法律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法扶法於立法之初,即明定為了保障被告的訴訟權,凡面對國家公權力追訴的重罪被告均無須審查資力;對於可能被處以死刑的案件,法扶更逐步推動死刑全辯護制度,讓被告從偵查到歷審的訴訟程序,乃至於後續的非常救濟程序(再審、非常上訴、釋憲)均能得到辯護人的協助。 

死刑辯護人的工作除了嚴格檢視每一段的司法程序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更需依歷來的審判實務見解,要求法院本於恤刑、慎刑的嚴謹態度,除非被告「已無教化可能性且求其生而不可得」始能為死刑判決。 

但每當被告對於犯下了千夫所指、萬民唾棄的罪行坦承不諱,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本質上就是在法庭重現社會悲劇,這個歷程總是讓人心情低落,而失落的情感需要找到宣洩的出口,往往死刑判決就是在滿滿的情緖中煉成。此時,惟有透過辯護人的協助,經由詳細的量刑調查及辯論,才能有機會讓法官反思犯罪可能的成因,並在判決書裡呈現被告人生裡的重要事件及轉折,使被告不再以十惡不赦「孤立的犯罪人」的姿態記載於紙本,而是能愛人也還被其他人愛著,與社會、環境尚能發生連結的「活生生的社會人」,也只有如此才能跳脫治亂世用重典的情感訴求,保持刑罰體系的冷靜與謙抑。 


Image by Ralf Vetterle from Pixabay

本書是法扶出版編號第十的叢書,十九年來諸多律師一棒接一棒透過法扶制度投身公益,積極關心並參與各類弱勢議題的倡議與改革,法扶會有幸將這些扶助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集結成冊。自2009年和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共同出版《停止死刑 死囚鍾德樹的故事》乙書已十四年,這十四年間台灣一度暫停又重啟死刑執行,雖然司法程序對於死刑案件的審查日漸嚴謹,但再嚴謹的司法程序,仍無法排除死刑判決與死刑執行的恣意與擅斷。

還記得擔任管理職前,每逢週五下午,愈接近下班時間我總會感到一陣不安、焦慮,因為台灣自二○一○年重啟死刑執行之後,死刑常選在星期五傍晚執行,當槍聲響起,突然到來的生離死別,來不及說再見的酸楚,總讓週末夜變成死刑辯護人間相互取暖的日子。本書的作者謝孟穎是長期報導社會事件的知名記者,筆觸細膩,總是能用第三人的角度客觀描寫事實,同時直指社會問題之所在。期待本書的出版,透過實際採訪及第一線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能讓更多人看見死刑判決背後的故事,進而重新思考死刑存在的公平性及必要性。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