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貧困觀測站31】「工資缺口」是貧困的根源/簡錫堦

發佈日期:2025.02.11

更新日期:2025.02.11

【貧困觀測站31】
「工資缺口」是貧困的根源

文/簡錫堦(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曾獲《經濟調查(Economic Enquiry)》選為「超級經濟學家」的美國印度裔經濟學者拉斐.巴特拉(Ravi.Batra),2015年在其著作《搶救失業大作戰:我們如何擺脫失業、負債與貧窮》(End Unemployment Now)書中,提到受雇者認真工作、增進職能,卻還面臨失業與貧困的威脅,原因在於工資過低和財團壟斷。他提出「工資缺口理論」來詮釋勞動貧窮的根源,有助民眾很快洞悉貧窮原理。

工資缺口理論是指「生產力成長」與「勞動薪資成長」若成等速或接近等速,即達「供需平衡」,國家經濟才能穩定成長。如果生產力成長高於工資成長,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工資缺口」—生產過剩或勞動力過剩現象。「供需失衡」造成裁員減薪或失業的壓力,勞動者不得不退讓,加速陷入貧困。

政府為了提高GDP降低赤字,採取降低稅率增進投資來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政策。其中以雷根的「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為最,1981年將最高稅率從70%調降到50%,1986年又降至28%,收入較低者卻要繳33%較高的稅率,圖利財團鉅富,反向拉大財富不均差距。

2007年美國政府為挽救經濟不景氣,以擴張政府債務來刺激經濟挽救危機,至2014年共砸下68兆資金,試圖挽回受損的資產,雖然股市恢復、勞工就業率也恢復到七年前水平,但貧窮率卻攀升至50年來最高紀錄。

供給面經濟學促使分配正義崩潰

「供給面經濟學」是宏觀經濟思想的一種,認為由降低生產商品和服務的障礙才能有效創造經濟增長。根據供給學派的看法,消費者會從中受益,生產者得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投資和業務擴張會增加對雇員的需求從而創造就業。對於供給面理論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擴大自由貿易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因此供給面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降低邊際稅率和放鬆管制」。但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減稅很少能抵償財政收入損失,且對GDP增長的影響極小。

主張者力倡供給面經濟學是「下滲理論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又名涓滴經濟學),其概念是當富人一旦愈富之後會一點一滴滲透予勞苦大眾,增加民眾所得提升生活,但實際上其所許諾改善整體所得的願景卻從未實現,彷如騙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批評供給面經濟學產生的結果遠遠小於它所承諾的,供給面理論僅是「免費午餐」。供給學派批評柯林頓「增稅」之舉將導致一場大災難,事實證明柯林頓加稅政策明顯改善了政府財政,但供給學派主張的減稅卻成了災難的開始。雷根減稅促使富人所得直線上升,窮人所得下降,並因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導致不平等擴大、社會不安全,反不利經濟發展。

20世紀初興起「壟斷式資本主義」,以併購、賦於CEO特權,托拉斯變種突圍《競爭法》(美國稱反托拉斯法,台灣稱公平交易法)的管控。企業間進行收購、合併以及託管等等形式,由一家公司兼併、擴張、控股許多同行業企業來達到企業一體化的壟斷目的。獨佔的托拉斯企業對該行業市場造成壟斷,透過統一價格手段在市場中居於主導地位,並採限制生產索取高價,提供較少工作機會、較低工資,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寡占企業的執行長(CEO)成為壟斷資本家,以優渥薪資、獎金、配股、退休金圖利自己。美國CEO平均年收入在1968年才80萬美元、1978年為144萬美元、1995年來到568萬美元、2000年衝到1988萬美元,是全國勞工平均薪資的383倍。這些企業10年來不為勞工加薪,併購致使生產力增長高過實質工資增長,形成工資缺口,生產過剩導致裁員、大量失業。

如果生產力成長高於工資成長,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工資缺口」—生產過剩或勞動力過剩現象
Image by Engin Akyurt from Pixabay

擴大「引進移工」及實施「無薪假」都使「工資缺口」惡化

此外,工資缺口還有其他型態,像是大量移工的引進,勞動人力供給大於需求,當然會使薪資下降,台灣工商團體一再要求「移工薪資要與基本工資脫鉤」,理由是移工在其本國工資不及台灣的一半,若用基本工資月薪28,590計算,雇主認為不合算。若能脫鉤,只要給移工15,000元或18,000元,可減輕雇主用人成本,然而如果真的脫鉤,相對的也會拉平本國薪資水平在基本薪資。而在跟便宜的外勞競爭相形之下,雇主會更渴求移工,以缺工為由迫使政府一再擴大開放引進移工,惡化工資缺口,致使本國勞工降薪、失業。30年來我和勞工團體力擋移工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不讓資本家得逞也是基於此理由。

以看護、家事移工為例,她們的月薪早與基本工資脫鉤,長期以來月薪都只領15,000多元,雖然自2015年9月起調整至17,000元,2020年再調為20,000元,但仍與目前基本工資28,590元約有三分之一的落差。難怪本國勞工不願從事此項工作,而雇主依賴移工更加殷切,政府政策上不得不配合需求,計畫開放印度移工並非空穴來風。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2024年12月底移工在台總數達到82萬0083人,比原住民57萬人還多,成為我國第三大族群。其中家庭看護工及家庭幫傭共有21.5萬人,產業移工50萬8435人。

十年前,勞委會曾邀請學者專家研究「引進移工對本國勞工雇用的影響」,結論證實對本國勞工之薪資與雇用有「負面影響」,隨著性別、職業類型以及行業別的不同,而存有明顯差異,但整體而言仍是以負面影響居多。1989年勞委會聲稱引進外籍移工是「補充性」而非「替代性」,不會影響本國勞工雇用,然而從今日觀之事實證明早已成為替代性的雇用。

另外,回顧台灣在2010年時因為經濟不景氣,不少高科技產業採取「無薪假」措施,雖然不資遣仍維持雇傭關係,但不支薪結果就是要勞工回家吃老本,而因為不算失業,不能向政府申請失業給付。當時副總統吳敦義卻說:廠商用無薪假,讓我拍案叫絕,對員工來說,是穩住了將來回任的優先權,減少失業安定了人心。他還說發明無薪假的人應該獲頒諾貝爾獎,因為讓資方可以度過寒冬,讓勞方又保有工作。然而這些美稱之後,實際上則是勞基法外的便宜行事,違反勞動人權的剝削行為。

在德國,如果企業訂單減少了,可採「短時工作制」降低薪資成本,員工減少工作時間,甚至不工作。雇主只需要按照員工實際的工作量支付工資,不足原薪資的部分由德國勞工局補償這部分工資稅後金額的60%,有孩子的員工則為67%,類似失業津貼的給付,保障勞工的生存權。

我國政府後來才制定管理措施,由地方政府擬定《無薪假實施準則》,以台北市為例,準則規定:實施無薪假需經勞資雙方協議後才能執行;無薪假實施時間每次以三個月為限(若有繼續實施必要應另案申請);領取月薪員工依比例扣減最低仍須以基本工資支薪。然而並非比照失業津貼(薪資成數)給付的作法,對薪資較高者恐不足應付家庭開銷,應考慮以德國「類失業」來救濟,較為適當。

拉斐.巴特拉提出的解方

面對諸多問題,拉斐.巴特拉在《搶救失業大作戰》中提出的解法是,首要須有一套制度制約促使「生產力成長與勞工薪資成長相當」,並「禁止併購」防止形成壟斷式托拉斯。逐步提高最低工資,使其與通貨膨脹和生產力連動,作為調高基本工資的要素。創造出自由企業體系,長期可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強化公民意識,捍衛良善制度。

他建議重返「散工制」生產型態,其實它已運作了幾個世紀,由中間商當「發工者的包買商」,提供原料及設備讓工作者在家生產,再回收成品銷售給消費者。由於包買商逐漸轉型為大規模的「工業化」,常苛刻生產者利潤。所以他主張應由政府介入取代包買商,低利貸款給工匠或小型工作坊購買設備,再以社區、區域聯合成立消費合作社買回成品,類似現在的合作社的企作方式包買。資本所有權擴及百萬民眾,新的生產組織和體制就會出現,稱作「大眾資本主義」,落實產業民主共同決定的理想生產與分配制度。揚棄資本主義只在追求最高利潤,泯滅人性的剝削體制,或許可做為貧窮問題的解方。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