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勞陣好書推推7】《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流微光/孫友聯

發佈日期:2025.04.07

更新日期:2025.04.07

勞陣好書推推7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流微光

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有時候,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往往源自某種無意識的偏見。

還記得國中時,幾乎每天都會在公車總站與一位衣衫襤褸的街友擦身而過。據說他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他總是面帶微笑,待人和善。儘管大家並無惡意,卻仍下意識地與他保持距離。言談之間,偶爾會以相對中性的詞彙—「流浪漢」來稱呼他。而這位長年駐足在車站大廳的男子,則更多時候被同學們以帶有偏見的綽號「Uncle髒」提起,甚至直接貼上「骯髒人」的標籤。某天,從流動攤販口中得知他不幸遭遇車禍離世。雖然心中難免泛起一絲惋惜,但那情緒來得微弱且短暫,就像身邊少了一張熟悉卻始終保持距離的面孔,熟悉,卻始終陌生。

直到進入大學,我才真正開始接觸「遊民」(Homeless)這個議題,並逐步理解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從工業化、都市化到現代化,社會變遷帶來的結構性因素,使人際關係在劇烈變動中日漸疏離,進而導致孤立感的加深,甚至造成核心與邊陲關係下的社會排除與資源剝奪。此外,個人因素如家庭破裂、健康問題、成癮等,也可能導致社會支持系統的崩解,使人們流離失所、無處依歸。

陌生人社會裡的孤立與深淵

社會學家Peter Berger在《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一書中指出,隨著都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形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不僅讓個體在情感上與社會日漸疏離,也使原有的社會支持結構逐步瓦解。遊民正是這種結構性變遷下的受害者,他們被邊緣化,陷入經濟與心理上的雙重困境。因此,街友的存在不僅是社會劇變的必然結果,更凸顯了現代社會如何讓部分人陷入無歸屬感與社會孤立的深淵。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深深愛上了Muriel Rukeyser這句動人的詩句:「宇宙不是由原子組成,而是由故事構成。」(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 not of atoms.)確實,這個世界由無數故事交織而成,只是有些人的故事被完整記錄、流傳,而更多人卻只能默默活在自己的故事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卻又彼此交錯、相互影響,在交會與碰撞之間,編織出無數動人的篇章。

閱讀相隔近25屆的大學學妹楊小豌所著的《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時,Muriel Rukeyser的詩句再次在腦海中浮現。這本書不僅是對一名街頭社工工作經歷的記錄,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最邊緣的角落,讓那些常被忽視的人物與故事得以被看見。那些被標籤為「遊民」、「更生人」、「成癮者」的人們,如何在夾縫中掙扎求生?又如何在一次次挫折後尋找重新站起的可能?本書透過一位街頭助人的視角,細膩描繪這群身陷相似困境與生命經驗的人們,在看似牢籠卻也是避風港的街頭,點燃屬於他們的一縷微光。

以第一線社工的觀察分享,化消一般社會大眾先入為主的偏差印象

街頭:避風港,或是牢籠?

在多數人的想像裡,無家者可能是選擇了「遊牧」的生活方式,或是不願意接受社會的規範才流落街頭。但透過楊小豌的書寫,我們才真正理解,街頭並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種被迫的結果。書中描繪的無家者故事,有的是因為經濟壓力被迫流落街頭,有的則是從監所出來後無處可去,最終走向流浪。而當他們被社會排拒時,街頭成為了唯一的棲身之地,卻同時充滿危險,包括成癮、詐騙、暴力,一再將他們推向更深的深淵。

楊小豌以細膩而真誠的筆觸,記錄了她在街頭工作的點滴,也呈現了無家者的複雜處境。書中的故事讓人更能夠深刻體會到,無家不是個體的失敗,而是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結果。當我們以「努力就能翻身」的刻板印象看待這些人時,往往忽略了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困境。當你沒有住址,甚至連一張身份證都沒有時,社會還願意給你多少機會?

微光:在黑暗中,仍有可能

儘管無家者的處境讓人感到沉重,但書中也不乏溫暖的時刻。無論是某位無家者在社工的陪伴下找到工作,或是曾經跌入深淵的人終於戒除成癮,這些微小的希望,都像黑暗中的微光,讓人相信改變仍然可能發生。

楊小豌的書寫沒有灑狗血式的悲情,也沒有說教式的勵志,而是透過她的實務經驗,帶領我們走進這群人的世界,理解他們的痛苦、掙扎,以及他們的韌性。她讓我們知道,社工的工作不只是給予幫助,而是陪伴,是建立關係,是讓一個被社會遺忘的人,重新感受到「被看見」的價值。

這本書不僅講述無家者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看待社會邊緣人。當我們選擇看見、選擇理解,也許那道微光就能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關心弱勢:整體社會的責任

閱讀之後,我不禁回顧自己過去透過閱讀、書寫,或舉辦相關講座來關注無家者議題的足跡。其中,2016年我主持了台灣健康人權行動的「繁華都市角落中的不平等:街友、健康與人權」講座,從健康不平等的視角切入,探討無家者的居住環境對健康的衝擊。全球健康不平等報告中,居住環境始終是關鍵因素之一,而台灣的社會安全體系究竟如何承接這項風險,以確保健康作為基本人權不被忽視,避免弱勢者陷入更深的不平等,正是我們當時討論的核心。

這讓我想起2010年出版的《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作者湯淺誠曾是日本東京的「組織工作者」,長期關注派遣勞工的困境。他透過一則則勞動市場彈性化下的真實故事,描繪許多勞工如何因就業不穩,最終陷入失業與居無定所的惡性循環。書中提及,許多勞工因無力負擔月租房屋的押金,只能選擇更昂貴的日租房,這種「貧窮理性」的無奈令人心痛;在東京的公園內,因無家可歸而搭建帳篷聚居的「派遣村」,更凸顯了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與政策的冷漠。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當需要幫助的人連求助的力氣都沒有,我們就要走到他前面去!」這不僅是對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提醒,也與楊小豌的工作與書寫產生了深刻的呼應。

此外,2015年我曾為福澤徹三的小說《年輕人們》撰寫推薦語:「社會不公平,別讓苦難者在失望中堆砌絕望。」這本書細膩描繪了日本在經濟泡沫化及勞動市場彈性化衝擊下,街友年輕化的現象。類似的議題也曾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如韓劇《廣告天才》裡,男主角原本只是為了爭取廣告生意而體驗街友生活,卻因一名凍死街友的遭遇深受震撼。他最終設計了一則簡單卻震撼人心的公益廣告——在一整版灰色背景中,只印上小小的一行字:「今晚會有人得把這張報紙當被子,請給有困難的人一個溫暖的窩。」這則廣告不僅打動了廣告主,也喚起了更多人對無家者困境的關注。這部劇還探討了企業惡意併購與環境公害等社會不公議題,提醒我們,許多問題的存在,並非只關乎少數人,而是整體社會的責任。

或許,街友正是都市化與現代化下的產物,而如何回應這個現象,則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價值觀與社會進步的方向。貧窮、居住、健康、就業等問題環環相扣,然而,對待無家者的態度卻大不相同——台北曾有議員主張透過在地面灑水,迫使街友離開,以為他們在視線中消失,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在台南,也有議員選擇在年節時分,親手送上熱食,向這些被忽視的人們伸出溫暖的援手。

作為同樣出身於社工領域,並曾在大學講授「社會工作概論」與「社會福利概論」的組織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楊小豌的《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不僅提供了理解無家者議題的清晰地圖,更透過動人的故事,為我們標示出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這本書值得每個關心社會正義與人性溫度的人一讀。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博客來)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