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Legal Aid Foundation
訂閱電子報
訂閱法扶電子報,接收法扶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23.07.17
更新日期:2024.01.05
【貧困觀測站14】
打造免學費制度 助貧困者翻身
文/簡錫堦(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九○年代,高成炎教授留學美國時期是典型的左派學生,認為台灣工運的理想應參考東德。東德不若蘇聯和中國般極權統治,勞動階級較為平等和自由,有利締造左派政治理想。而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完成統一,不僅高先生無比失望,無力感充斥著左派運動圈。因此特以《台灣左派運動走向》為題,1990年邀集志同道合者在美國舉辦了研討會,結論是台灣應以和平改革的「瑞典社會民主為榜樣」,進而成為「東方瑞典」作為勞工運動目標。
自此開始用心研究瑞典。瑞典在農業社會時期早就發展內部穩定的分配模式,採行「農村公社」,全村共耕共種、共同畜牧。處於北歐終年冰雪覆蓋的環境,集體耕作、分享、合作是維生的方法。瑞典曾是殘忍勇猛的維京海盜,後來受基督教路德教派影響,要求教徒必須濟貧,若不能對貧困者伸出援手,是違反教義的行為。養成「濟貧文化」使得瑞典社會福利的推動,猶如順水推舟。
瑞典社民黨思想、理論家恩斯特·威格福斯(Ernst Wigforss),改良馬克思主張,以平等、合作和團結建立「瑞典模式」,追求的道德標準比西歐更高的水準。堅守政治清廉,在高就業、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下,瑞典創建社會民主的典範國家。
免學費教育是其核心價值之一,去除教育商品化,人人享有受教育平等權,讓貧窮家庭子女不因金錢門檻而埋沒天賦,學而貢獻社會。瑞典學術文化鼓勵獨立思考和創新聞名,全世界享有聲望的獎項諾貝爾獎即來自瑞典。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烏普薩拉大學、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哥德堡大學等院校皆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
全球著名公司中,瑞典也是一枝獨秀。例如世界第二大通信業巨人易利信、獨霸家具業的IKEA、歐洲最大家電品牌伊萊克斯、快銷時尚服飾H&M、終結CD的Spotify,最安全的三大汽車廠牌Volvo、SAAB和Scania,世界最強的電氣與自動化公司ABB、製造最強大礦山機械的山特維克公司、百年信譽的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著名光學相機和掃描儀的哈蘇公司及世界第三大烈酒製造商絕對伏特加等,都聞名遐邇。知名跨國企業密度全球最高,對經濟貢獻卓著。見證免學費教育政策,促使教育平等與經濟發展,創造雙贏功效。
教育走向使用者付費 掀起反高學費運動
除瑞典外,北歐的挪威、丹麥、芬蘭和冰島,及歐洲先進國家英、法、德,都已實施六七十年免學費政策,從小學到大學完全免學費。但自1980年新自由主義興起,使用者付費價值成主流,英國率先對大學生收取1000英鎊學費,近年漲到9000英鎊。歐洲免學費國家,近十年來只對本國和歐盟各國學生施予免學費,對他國留學生則採減額學費。
我國原本也採免學費或低學費制度,並廣設獎學金和助學金,協助弱勢學生就學、留學,造就許多人才。1991年開始改行高學費,1991年公立大學調幅9.6%、私立大學調幅6%;1992年公立大學調幅14%、私立大學調幅5.71%-12.3%;1993年公立大學調幅16%、私立大學調幅8%-12.6%。私立大學原本學費基數就比公立大學高很多,連續三年調高,更加拉大實際學費差距。根據2022年度資料,公立大學每學年平均為5.1萬元,私校則是9.3萬元,差距接近兩倍。弱勢學生教育資源原本較差,且多數就讀私校,逆分配的不公平是為關注議題。
何明修和張國偉兩位學者在2007年發表的《半調子的新自由主義:分析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政策與爭議》提及:美國大學生中有77%的大學生就讀公立大學,22%就讀私立大學;台灣卻有只有27%的大學生就讀公立大學,73%就讀於私立大學。美國學費低廉的公立大學滿足平民大眾可受高等教育,少數中上階級菁英就讀量少質精且收費昂貴的私立大學。台灣則相反,因為政府長期以大量經費補貼少量的公立大學,使得高等教育變相「反淘汰」且「階級複製」,而演變成政治衝突與對社會流動的阻礙。
1993年筆者在勞工陣線倡議「反高學費運動」,首波活動宣傳,在街頭和校園以行動劇詮釋教育高學費之害,透過媒體傳播啟蒙社會。我負責編劇,現任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時任台大勞工社社長與勞陣志工,受邀參與演出,扮演官員角色,極為生動。林宗弘新近發表《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是遲來的正義》,也寫了這段過往 : 「劇情描述分屬工農階級、軍公教與財團子女,同時就學,然而高中聯考時,女學生被家長要求進入職校,或去工廠當女工。大學聯考時期,私校與官方勾結提高學費,工農階級男學生因此巨大的家庭負擔而遭淘汰;公教子女順利升大學,爾後富二代還出國念書。內容看似非常誇張的鬧劇,但在台北車站前演出時,竟有幾十位商職女學生凝神看戲,甚至有人當場激動地哭起來,讓演戲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原來,順利升學的我,對於商職女生所面對的性別與階級不公缺乏理解。」
1993年初夏,由於教育部連續三年大幅調漲學費,由台灣勞工陣線與全國學生聯合會等團體組成反高學費聯盟,發動台灣戰後第一波的反高學費運動,訴求降低私校學費、縮短公私立大專院校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增加工農子女教育補助等。這一波抗爭活動衝入教育部,逼使當時的教育部長郭為藩親自與聯盟的學生代表對談,促成1994年大學學雜費凍漲。
Image by Andrew Tan from Pixabay
反高學費三十年後的重大改革
最近行政院拍板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每年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35000元,對弱勢學生再補助15000元或20000元,於明年二月起實施。適逢總統大選,拋出此政策,在野黨批評是動用國家資源遂行政策買票,選前大撒幣,恐債留子孫。
長期以來國人深受使用者付費的價值觀影響,認為教育是個人跟家庭的責任,不應由全民負擔;大多數家庭目前並無子女就讀高中職或大學,而且大學又非義務教育,為何要資助學費?在野黨的反對其實很具說服力,多少會影響執政黨改革的正當性和選票。
政府實應加強價值理念和說明財源籌措,爭取社會支持,莫淪為民粹、選舉口水,才能奠定免學費良政基石。
教育機會平等是人權的價值,不應成為商品,以金錢門檻阻礙弱勢者就學是不文明的剝削。教育應屬免費的「公共服務」,一如圖書館免費借閱,成長自己也貢獻所能。優質強大的國民是科技創新基礎,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依恃。讓貧窮而有天賦的人有機會受高等教育,提供企業優質人才,增強競爭力,故而企業應支持教育免學費。
2022年營業稅實徵淨額5,284億元,若將目前稅率5%調高1%為6%,就可增加1000多億稅收,足於開辦完全免學費教育。何況我國營業稅率是全球最低只有5%,較之中國17%、新加坡7%、日本10%、韓國10%低很多,更遠不如OECD國家平均25%。調高營業稅是最容易而合理的改革。
教育部宣稱此次大幅度學費改革,高中職免學費、私立大學生學費補助、中低收入再補助,總需經費約219億元。但公私立大學生每年仍要繳5萬多元學費,離免學費還有一大段距離。補助私校學生一半學費的單點突破政策,仍難以翻轉結構性不義的高教現狀。少子化時代實施全面免學費是改革契機,調高1%營業稅所增加上千億稅收,財源措措有餘。朝野應有共同遠見,齊力說服民眾,支持此項作育人才、壯大國力的重要政策。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