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Legal Aid Foundation
訂閱電子報
訂閱法扶電子報,接收法扶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25.07.22
更新日期:2025.07.22
貧困觀測站36
全民普發一萬元的商榷
文/簡錫堦 (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去年全年稅收3兆7,619億元、高出預算數5,283億元,合計稅收連4年「超徵」,金額合計達1兆8,707億元。在野黨立委主張「還稅與民」,比照2022年政府稅收超徵 5,000多億元,經立法院通過,發給全民每人 6,000元。
為了處理這次的「超徵」,立法院通過國民黨版本《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特別預算上限加碼至新台幣5,450億元,刪除台電撥補、保留國土安全韌性預算,明定每人普發現金1萬元。
民進黨批評,藍白聲稱說這是「拚民生」、「救經濟」,但事實上就是灑幣亂花人民的血汗錢來救罷免,就是「花你的錢,買他的票」。資深藝人譚艾珍開出第一槍,氣憤表示堅決反對這個爛政策。為何不集中用在偏鄉教育資源及建設、清寒家庭急難補助、清寒獨居老人照顧、警消人員救難保護配備、民生需求等方面?網友紛紛留言回應:「應該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理念跟你一樣,我也不贊成」。贊成者說:「我覺得超好,一萬元真的很好用,也有很多人需要這筆錢」、「你不贊成,不代表別人不認同」。甚至升高到政黨偏愛的護航對峙。
立法院長卓榮泰感嘆,普發一萬元,政府得再舉債1,014億元。民眾質疑,政府實徵收入超過預算收入1兆8707億,怎需再舉債才能發錢?因為依法當中2,804億元必須先撥給地方政府,1,957億元撥付給特種基金,包括金融監督管理基金、健康福利捐撥入的基金,房地合一稅撥入的基金。因此政府剩餘1兆3,946億元,依法須優先用於償還債務,以及減少該年度舉債金額,因此中央政府剩餘1兆3,946億元。2021年至2024年四年間,上述兩項支出8,932億元,為下一代減少債務,因此所剩金額不多,且近年編列特別預算支出的增加,可用金額剩下4,436億,如每人普發一萬元現金,政府需要再舉債1,014億元。
澄清超徵稅收的誤導
從「租稅法定主義」談「超徵」,課稅是對人民的財產形成侵害,因此納稅主體、稅目、稅率等,必須以法律定之。超徵並非政府超出法定多課的稅收,而是「超出歲入預算所編列」的稅收,所以何來「多課徵的稅收」?
援引預算編列、參考歷史經驗,預估國際局勢及市場榮枯來演算,甚難以精準。例如去年股市成交熱絡連20紅,台股大盤指數漲逾 28%,創全球第二高,致使證交稅比預算高出近50%,超出預算額度,並非證交稅率提高的超徵。
若依預算法規定,歲入減歲出的「歲計剩餘」,經立法院同意,則可挪為還債或其他用途。稅收取之於民,當然須用於造福人民,即是「還之於民」。澳門主要稅收來自賭場,人民稅負不重,每年政府稅收過多而有歲出剩餘,會發給全民「紅包」,而不稱「還稅於民」。畢竟,若依此邏輯反推,當稅收短徵不若預期時,豈不是可要求全民補繳?
連續四年稅收超出預算,政府應改進預算的演算,運用大數據調整估算,不能以少編易達標,把超額作為稽徵政績。應讓全民理解我國財政的真實,不能只說全民發現金是「債留子孫」,只會被當作恐嚇之言。
過去的經驗,從消費劵到普發6,000元現金的執行,確實有刺激消費、促進經濟成長效果,讓貧困者喘口氣,年輕人有小確性的快樂。立法委員提案普發現金一萬元是很討好的提案,有利於未來選票的爭取,但也會養成民眾短視近利的視野,成為政黨競爭加碼拚高,不利財政健全及社會安全網的穩固。
Image by tw19831113 from Pixabay
普發一萬元不是「無條件基本收入」
本專欄介紹過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溝想,它是以個人為主體而非家庭,不排富,針對所有國民無須審核資格,不要求尋職就業為條件,讓全民平等享有「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落實國民生存權的保障。當機器人取代人工使失業者暴增時,此制度或許是解決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良策。
普發一萬元同樣針對所有國民,不排富不審查、平等發給每人一萬元,但以政治算計獲取選票為目的的短視圖利,迴避建構國家財政的穩定性與充足性。恐會真的落入債留子孫的世代剝削的反效果,反延緩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現。
超過預算的稅收依法就有優先用以償還債務、減少該年度舉債,以及撥付給特種基金,健全國家財政,鞏固社會安全用途。擴大支援年金、醫療、教育及社會安全網的經費,把錢用在刀口上,才是正途。
本專欄第四篇文章《逆分配稅制,擴大貧富不均使窮人難翻身》,提到我國個人綜所稅課自薪資所得佔73%,而OECD國家平均僅佔49%、美國為55%,顯現我國主要課稅對象是薪資所得者,而富人有許多租稅優惠,例如證劵交易所得賺了數億數千萬都免課稅,只課徵0.3%的交易稅,這是稅制不公的源頭。長期以來國民租稅平均負擔率(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長期以來僅佔GDP的13%,2024年才提高到14.7%,仍屬全球最低行列,正常國家都在20%以上。當前應以健全國家財政為優先,不應散財浪費,這也是許多財經學者反對普發一萬元的主要理由。
經濟日報曾依主計資料推算,2023年中央政府債務為6兆88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為8,741億元,再加上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潛藏負債(未來或有給付責任的債務)合計高達18兆7,753億元,其中勞保潛藏負債高達11兆8,628億元。帳面負債再加上潛藏負債超過24兆元,是很脆弱的財政結構。令人擔心年金、健保破產,下一代年輕人領不到退休金、沒有完善醫療照顧,還得揹負國家沉重的債務。
發揮公民監督力量,積極促使租稅改革,促使財政健全,厚植國力,像瑞典一樣,走向全面社會保障的福利國家。
借鏡瑞典的永續福利
以社會民主國家模範的瑞典為例,普及的社會福利,是國民平等享有的權利,在於財政健全為前提。瑞典人民都願意繳20%至59%的稅,有所得就必須繳稅,人人平等而無租稅優惠特權。即使預算執行有結餘也從未「普發現金」搞還稅與民,而當作次年度調節使用。由於政府資訊透明,政府清廉指數排名全球之冠,公信力很高,人民相信所繳的稅一定會回到社會和人民的身上,價值觀的改變,全民團結樂於繳稅,維持百年不墜的社會福利得以永續。
我國公民素質不低,但政治撩撥、仇恨升高,價值觀開始混亂。政黨不應仇恨對立,政治家應以願景鼓舞人民,傾聽不同意見,理性對話團結共創美好國家。政治人物言而無信,巧用心計,收買人心,陰謀毀掉敵對政黨。怪誕言詞標新立異,像極右派般散布仇恨,篡位奪權,連歐洲老牌民主國家亦搖搖欲墜是民主發展的最大危機。
壯大公民社會,監督政黨,團結社會各進步團體的力量,導正政治亂象。從良好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深思,我們健保制度普及度及美而廉的醫療品質,與瑞典並駕齊驅,排名世界第一、二。性別平權、同婚合法亞洲第一、女總統表現直追歐洲民主國家女總理,言論自由亞州居冠、全球龍頭的晶片技術、精密機器和醫學研究頗為出色。人民善良利他助人深獲讚譽,底蘊深厚的台灣,其實可拼亞州第一的社會民主國家。以終結貧窮造福全民為目標,落實民主平等自由自信的台灣島國。
首先要像瑞典一樣建立團結合作的公共文化,才能打造利他互助互信的普及式社會福利體系。人民不再爭搶個人好康,不顧後人的困難。福利分享就可以減少資格檢查,擴大納入近貧者及有需要的弱勢者,效法瑞典良治,再逐步實現「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超越瑞典,成為消弭貧窮的美好生活所在。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