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Legal Aid Foundation
訂閱電子報
訂閱法扶電子報,接收法扶最新消息。
發佈日期:2025.11.21
更新日期:2025.11.21
貧困觀測站40
未來三十年「貧困問題」是全球共通危機
文/簡錫堦(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想像著未來30年,即使經濟發達國家如歐盟、美國及中國,也都難解脫貧困的難題。歐盟近十年來經濟發展乏善可陳,加上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能源、糧食價格飆漲,重重生活壓力,陷入貧困的恐懼加深。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歐盟有9530萬人(佔人口的22%)是面臨貧困或社會排斥的風險的家庭,其中有4300萬人處於嚴重的物資匱乏。
歐洲長期依賴俄羅斯相對較低廉的天然氣和原油,俄烏戰爭後隨著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中止天然氣和原油採購,改向美國購買,但由於改向美國市場採購所額外需要支付的替代成本導致價格變成俄羅斯管道的數倍,在成本倍增情況下,致使歐洲冶煉等基礎工業被迫關閉,製造業因而大受打擊,經濟發展受挫,造成失業加劇而貧困。
在美國,最近川普政府拒絕動用預算,以維持數千萬貧困者全額食品福利,抗拒聯邦法院要求其提供全額福利的裁決,阻撓食品券資金的發放,甚至要求各州「撤銷」發放;並新增嚴格工作要求,目的在迫使240萬人退出食品福利計畫,中止福利依賴。遂行川普中心思想「縮減福利避免依賴迫使就業」,無視他們的貧困是結構性(制度)造成的問題。
川普且宣告所有美國人除了高收入群之外,都將獲得2000美元「關稅紅利」(類似台灣普發台幣一萬元),一次性普發現金連弭平通膨損失都不夠,怎能補償貧困者食品福利劵的損失? 美國貧困者將面對更加貧窮的煎熬。
至於自稱沒有窮人的中國,是因為新聞媒體不敢報導,甚至是被禁止報導。連中國最大的搜索平台騰訊「貧困」用詞,排首出現的是研究美國貧困的「新聞報導獎」。因為揭露國內貧困問題是批評政府無能,即屬揭瘡疤的言論禁忌。僅有一次意外,2020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脫貧攻堅計畫,時任總理的李克強在一次記者會上說到,中國有六億人(佔人口的40%)月收入低於人民幣1000元,必須關注中國的貧困問題。李克強一語戳破中國沒有貧困問題謊言,引發外界廣泛議論。
除了貧困,中國政府也不希望公眾關注另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青年失業率,今(2025)年八月中國政府統計約18.9%(2023年六月突破20%,每五人就有一人失業,後來中國統計局暫停發布該數據)。政府一味想「否認普遍存在的經濟衰退和失業」避免問責。通過審查影片、網路討論,試圖逃避為窮人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的責任,而卻有七億貧窮人口隱藏在農村。根據一份政府報告,2021年,農村的老年人平均每月僅領取約180元的社會保障福利。這僅僅是城市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的5%。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將無家可歸的人趕出街頭,貧窮的村莊無力負擔良好的服務,貧困的家庭難以支付高昂的基本服務開銷。
民主國家貧困問題恐成政黨輪替的關鍵
AI時代來臨,機器人替代人力廣泛,必將出現普遍失業或低薪工作者,利潤集中在少數資本家和發明人手上,進而成為擁有政治權力的統治者。貧富懸殊呈現史無前例的兩極化,貧困問題日益惡化,社會動盪不安,是未來30年各國共同的災難。
最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公開警告,台灣欣喜半導體的發展,尖端晶片領先全球,但台積電與半導體業發展越好,亦即相對地有人將更貧窮,可能成為民粹主義與煽動家的溫床;抗中前必須先「溫飽」,民進黨一定要痛下決心,解決「相對貧窮」這件事。
他說明台積電與半導體業發展越好,貧富懸殊加劇,就會有一群人相對更貧窮,更討厭民進黨,民進黨藉「抗中保台」口號已失去動員誘因,貧窮才是當前民眾最關切的焦慮。一般民眾可能因為「相對貧窮」而對民進黨不滿,若這些問題不解決,民進黨在2028年恐會失去政權。
由報導得知,最近美國由社運出身現年34歲的民主黨籍候選人曼達尼(Zohran Mamdani)以50.4%的過半選票,當選紐約市長。他從政不及十年,就能在美國第一大都會、金權關係複雜的資本主義大本營,以優勢選票出線。
曼達尼是「激進左派」的代言人,川普稱他是「共產黨員」,曼達尼則自稱是「社會民主主義者」。他看到紐約房價與租金極高、生活成本膨脹、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嚴重,凸顯美國的階級與世代不公。選戰主打「貧窮議題」,宣稱「世界上不應該有億萬富豪的存在」,主張針對收入在一定水準以上的有錢人,課徵類似富人稅的「增額稅率」。並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讓紐約成為更具包容與公平性的城市。透過社群媒體、影音平台宣傳自己的理念,表示自己將成為「川普與其代表的政商利益團體最大的惡夢」,很快地獲得大量青年族群的關注與支持。
當前台灣各政黨勤於統獨爭鬥,忽略生活議題,若出現如曼達尼的左派總統候選人,主打民眾切身的「貧窮議題」,當選可能性很大。從內政重建制度才能吸引年輕人及廣大群眾,化解政黨惡鬥,穩定的社會安全體制。

示意圖片
看不到政治家才是當前的危機
從政者須有中心思想的政治理念和領導能力,以及關懷弱勢者的胸懷,對未來發展提出進步思維的遠見,具領導統御能力,適時提出政策主張,展現群眾魅力,團結國人克服艱難,完成政治目標。目前各黨領袖中仍看不出有這樣的政治家,只見短視近利,窮於權力鬥爭。
國民黨拋棄三民主義,失去中心思想而看不到未來。孫文的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係沿襲自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從基本理念和原則上,民生主義與歐洲社會民主主義雷同,孫文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與節制私人資本都與當時的歐洲社會民主類似。孫文說「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義者,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是反對少數人佔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富源耳。」「消除社會弊端,緩和階級矛盾。國家的現代史,當代史也將完全改寫了。」希望國民黨回顧三民主義,學習現代歐洲進步思想,重建該黨中心思想。
民進黨崛起時接納社運團體的進步思想,例如生態環境的維護、勞動人權的建制、公營事業產業民主(勞工董事)、租稅改革取消產業升級條例實施最低稅負制、建立公平安定的社會體系實現全民社會安全制度、全民健保及年金制、同婚合法化、教育公平朝免學費制度邁進等等。但執政後趨於保守,與財團關係緊密,雖吸納社運領導人擔任公職,卻要求其服從黨的利益,並壓制其獨自的進步倡議以及批評黨的主張。
面對社會對高房價的不滿,民進黨政府在穩定房價的政策上,應考慮施政有效性與力度,以避免被視為未能解決民生根本問題。例如,當前的房貸成數和利率微調措施,其抑制投機行為的成效尚待觀察,應審慎評估是否需要更全面的稅制或金融手段,以實現居住正義。
在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程序正義。應嚴格監督相關開發案,確保在土地使用、環境評估和利益分配上符合公共利益,避免因開發爭議而損及民眾對公平施政的信任。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應將施政焦點回歸到解決民眾最關心的民生痛點。與其將政治資源過度集中在爭議性議題上,不如展現解決結構性民生問題的決心和能力,這才是鞏固政權、贏得民心長遠支持的基礎。
唯有兩大政黨回歸到民生議題主軸,面對貧困趨勢作為公共政策的良性競爭,讓人民生活無虞,可望有新的轉機。企盼兩黨能產生高瞻遠矚的領導人,攜手建立現代化社會民主國家,維護全民利益,就能團結國人勇於捍衛國家體制,反抗中共入侵。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