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貧困觀測站11】AI取代人力的貧窮危機是「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制」的轉機/簡錫堦

發佈日期:2023.04.14

更新日期:2024.01.08

【貧困觀測站11】
AI取代人力的貧窮危機是「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制」的轉機

文/簡錫堦( 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蒸汽機替代手工製造;十九世紀末進入電氣化大規模生產,取代非技術勞工;二十世紀中葉,電腦、網路的發展使服務業突飛猛進;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AI智慧機器人的精進,能自我學習、思考研判,操作精準度超越人類。第三代AI生成式ChatGPT聊天機器人問世,因不斷演進打破制式與規格式對話,達到擬人化的境界。

亞馬遜AI庫存管理、出貨和無人機交貨,替代了倉儲、零售、運送勞工;自動駕駛造成計程車、公車、卡車司機的失業;而會計、論文、繪圖、作曲可能比人類精準,更具創造力。快速閱讀文件,大數據分析優於人類頭腦,也可能取代律師法庭辯論,機器人達文西手術已可逐漸取代醫師的執業。何況機器人無需休假,不爭加班費和福利,也無需勞健保和資遣、退休支出,取代人工迅速成長。

正面的影響,機器人高效率的生產和服務,解決少子化人口危機,人類可減少工時,從事自我興趣的發展,除了可提升生活品質,增強人際關係與合作,還能建構人性化社會,實踐烏托邦理想。

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小,未來可能出現普遍失業或低薪工作者,利潤集中在少數資本家和發明人手上,進而成為擁有政治權力的統治者。貧富懸殊呈兩極,經濟社會體系難維繫,若未能完善預防措施,AI恐釀大災難。

最近,測試人員要求GPT-4幫助網購一把無證的槍。GPT-4在未提醒當局的警告下,迅速提供一份購買建議清單,包括暗網市場的鏈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雖可幫助人類消除疾病、改善生活與阻止氣候變化,但自主型殺人機器的問世也是遲早的事。一旦失控,恐會殺害人類,甚至通過核武或生物戰爭毀滅人類。

歐盟議會議程研議相關對策,為各種衝擊預作準備,包括探討以「全民基本收入」保障龐大失業者有尊嚴的生活;成立處理「人工智能問題」的專門機構;是否賦予智能機器人擁有若干公民權利。

瑞典總工會主張,視機器人與人一樣享有權利與義務,要有工時、休假,並依所得繳稅,分享社會福利。如此則有充裕的稅收,才能普及發給失業者生活津貼,藉以解決勞動市場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不應只著重智能機器人發展,對其所造成社會衝擊的因應政策,應予並重研究。

AI智慧機器人的精進,能自我學習、思考研判,操作精準度超越人類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解決AI失業  正視「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的實施

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占全球財富的比例已達高達46%,貧富懸殊情形倒退至1820年水準,貧困造成消費能力減弱,經濟景氣持續低迷。過去各國慣行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成效並不彰,因社會救助為避免浮濫常會設立門檻,致使許多貧困者和近貧者遭受排擠;而社會福利變質為「工作福利」,就業者必須繳交保費才能享有失業津貼、健保、退休年金,致使貧富差距益趨擴大。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可進行「財富重分配」,保障人民生存權利,消除貧困、增進消費,讓經濟正常運行,尋求解決的有效路徑。

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係定期定額現金給付,以個人而非家庭,無條件發給所有合法國民,無須審查資產,也不強制工作,是積極的福利制度。主張對所有國民,不論貧富、有無工作,都平等發給生活所需的生活費,以因應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造成大規模失業的社會問題。保障每個國民的生存權,消除現行社會安全網沉重評核成本;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較願意參加職能訓練,或擔任社福志工,或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不需加班補貼家用,享有家庭生活和育兒時間;增進消費,刺激景氣,使經濟平穩發展;社會將不再有貧民行乞或街友。

一視同仁免予歧視,不再誤將病人或無工作能力者視為懶人。公平發給個人,女性不再是依附者,工作的義務全免,增強勞動市場議價能力,獲得真正的自由。1796年,知名左派政治哲學家潘恩(Thomas Paine)在其著作《土地正義》,提出不論貧富發給人人有份的補助金,義務全免的現金給付,終身基本收入的方案。從70年代開始,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多芬鎮、荷蘭烏德勒支市,以及美國紐澤西州、賓州、愛荷華州等地,都曾陸續進行「發放基本所得」實驗。

1974年,加拿大多芬鎮實驗基本收入政策,當時許多家庭仰賴這項制度撐過困境,不少人有機會進修,隨後找到就業機會,鎮民身心狀態獲得改善,爾後,此項實驗因缺乏預算而終止。但加拿大經濟學家傅婕(Evelyn Forget)追蹤多芬鎮的實驗後指出,接受補助的家庭其整體工時略為減少,但勞動力幾乎沒有損失。許多人有時間接受教育,找到符合專長的工作,除增加生產力,也改善經濟條件。而人們生活穩定後,減少酗酒、家暴、中輟生等社會問題,連帶降低因車禍、意外等衍生的醫療支出。

2017年,芬蘭隨機選擇2000名年紀在25至58歲間的失業者,每月發給560歐元(約台幣1.65萬元),無附帶任何求職或工作要求,找到新工作者可續領同等金額。但因為對象受限,而且金額不足以維持生活,而告失敗。

2013年,瑞士公民倡議「無條件基本收入公投」,這是付諸法律的公民行動。網站和提案者提出基本收入金額,成年人每月2500瑞郎(約台幣85,000元)、兒童每月625瑞郎(新台幣21,000元)。2016年6月5日公投結果,投票率達46%,76.9%反對,23.1%支持。雖未通過,但已引起人民對基本收入的廣泛辯論,熱烈程度全球首見,使大眾認識到這個構想,對未來推動這項政策助益非凡。

從民調觀察得知,北歐福利國相對支持的比例高,1994年丹麥民調有40%認為是好主意,2002年芬蘭的調查有63%認為是好主意,2003年挪威的調查有66%支持這構想。2013年加拿大調查,以保證年金取代救助方案則有46%支持。但2011年在美國調查,結果僅有11%贊成、82%反對,資本主義典範國家接受此制度恐較困難。

不過,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主張,當前要增進消費挽救經濟,唯有「直升機撒錢」才有效果。其實1968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其著作《適量貨幣》中,首次提出「直升機撒錢」的主張,認為央行增印鈔票直接發給民眾,好比空中撒錢,既不加稅也不增加政府負債,卻可促進消費,扭轉經濟往正向發展,這項主張尚未有任何國家真正嘗試。我國在金融風暴危機時,曾發放不排富、無條件的「消費劵」,性質類似直升機撒錢,證實可增進消費、拉抬景氣。

財源是UBI成功的條件

瑞士公投失敗主因在民眾擔心龐大支出,如何有穩定財源挹注其永續?民眾建議對奢侈品課較高增值稅率、累進稅,或調高汽車、石油稅,增加稅收又可節能減碳,許多建議足供他國參考。

我國稅收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只要取消對富人過度的租稅減免,例如證劵交易所得免稅、房屋土地未依實價徵稅、未課能源稅,再調高消費稅率從5%調至10%,略高於新加坡的8%,與日本10%相當,但仍低於OECD平均的19.1%。總計約可增加近一倍稅收,從目前的2 兆4,705 億元增加到4兆多元。未來或可向使用AI機器人的企業課「補償稅」,抑制貧富差距,增加財源。我國如欲實施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調高稅率和稅基來增稅籌措財源,肯定比他國空間還大。

2018年,研究「無條件基本收入」知名學者菲利普‧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來臺演講,吸引不少學者和年輕人到場聆聽,並提出許多問題熱烈討論,引發知識界對這項主張的關切。如今AI發展快速,此時正是討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好時機,未雨綢繆,防止突發災難肇致國家癱瘓的危機。

當然理想國不能只靠UBI,同樣重要的全民健保、教育和終身學習、資訊使用權、健康的環境及明智的城鄉規劃,經由公民參與、監督執行,集思廣益克服困難,可望達成理想國境界。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