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noscript使用
跳到主要內容
:::

法扶報報

【貧困觀測站8】面臨200萬「貧窮老人」的風暴來襲/簡錫堦

發佈日期:2023.01.16

更新日期:2024.01.18

貧困觀測站8
面臨200萬「貧窮老人」的風暴來襲

 / 簡錫堦(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根據國發會統計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7%),並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14%),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20%)。單論202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即達393.9萬人。

而根據主計處「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統計,有108萬戶經濟戶長為65歲以上的老年家庭裡落在20%低所得組中,且佔該組戶數比達六成。且我國貧窮線定義為所得之於「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之比較,依此推估,不到十年,我國低於此的貧困老人比率將高達32.1%,三位老人就有一位是貧窮者,老人貧困者恐逾200萬人。

依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今年是四個青壯年(15~64歲)養一個老年人,10年後是2.5個青壯年養一個老年人,20年後是1.8個青壯年養一個老年人。年金給付和健保負擔將愈加沉重,老貧問題比日韓加倍嚴重,造成國家極重的負擔與災難。

把監獄當長照機構的景象

依據OECD 資料顯示,34 個會員國家的老年貧窮率平均為 12.4%,稍高於全球人口平均11.3%,而日本是年金表現最差國家之一。日本年金給付未能有效降低老年貧窮風險,財務也缺乏可持續性。貧窮老人沒有足夠生活的養老金,竟以牢獄作為謀生,解決沒錢過活和看病的痛苦。故意犯罪進出監獄六次以上者,20年間激增了4.6倍。參照日本的”前例”,我國更應努力建立完善的長照制度,以免未來日本「下流老人」把監獄當作長照機構之情境出現於台灣。

日本曾發生退休老人因生活艱困,在行駛中的新幹線車廂內引火自焚,造成兩人死亡慘劇(新聞連結)。全日本五十多歲人口中有33%「零儲蓄」,而300萬名貧困老人中七成因房貸不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生活陷入困境。日本老年人口比例逾兩成五,早已是超高齡社會。政府財政負擔過重,持續下調年金給付,加上物價上漲及消費稅提高,老窮族三餐不繼者日增,老窮自焚抗議,恐一再發生,我國應引以為鑑。

台灣兩成二的老人認為經濟拮据,老年退休生活焦慮與日俱增。民調顯示,中壯勞工有近六成退休準備不充分,未來恐成為「苦老族」、老窮人口的預備軍,其中90%自認為根本無法存到足夠的退休金。而傳統「養兒防老」觀念未必真能實現;十倍速時代,社會變遷迅速,青年處於失業、低薪,傳統養兒防老恐逆轉為「防兒啃老」。

個人的貧窮風險或經濟弱勢並不完全源自個人的特質條件,而是結構性因素的積累所致。例如產業結構的變動、社會福利身份的差異、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區隔、城鄉參與社會的資源不均等,貧窮風險並不完全源自個人因素。

台灣兩成二的老人認為經濟拮据,老年退休生活焦慮與日俱增
示意照片。Image by Leroy Skalstad from Pixabay

日本《反貧困》作者湯淺誠說「日本是一個溜滑梯的社會」,只要不小心滑倒就會毫無阻攔地一路滑到最底層,因為安全網的門檻排他性,致使無翻身的機會。許多人因生病、受傷或家庭變故而失業,就會滑到最底層。

全球化後日本面臨高度國際競爭趨勢,原本「終身雇用制度」逐漸改變,派遣勞動借勢興起,低薪、無福利、不穩定的勞動成為常態。目前派遣工作者已佔日本人力市場三分之一以上,侵蝕正職工作。只要滑倒就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做計時臨時工,工作斷斷續續,所得變少租不起房子,而淪為網咖難民。中年失業者更無機會翻身,掉入最底層貧困終老。

也因此,湯淺誠在《反貧困》中就引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蒂亞.庫馬爾.沈恩 ( Amartya Kumar Sen)倡議的「新貧困論」作為解釋,那就是貧困應該被視為一種「基本能力被剝奪的狀態」,而不只是所得低;而這也就是滑倒後爬不起來的原因。

我國不論人口結構或勞動體制都跟隨日本後塵。時薪、派遣勞動以及新興採承攬制規避雇傭關係的外送工作,都不受《勞基法》保障。重返十八世紀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叢林時代。同時政府壓制工會發展,放任赤裸裸的剝削,製造更多的貧困者,可預見老貧暴增的危機到來。

年金瀕臨破產 貧困老人更加恐慌 

公辦退休基金面臨破產,民眾深恐退休生活不保。勞工、公務員各類退休基金,年年未達法定收益,政府未依法撥補;更因制度偏差,「費率」和「給付」差額巨大,長期「不足額提撥」,累計高達十三兆元的缺口。退休者擔心縮減給付,年輕人負擔不起提高的保費,且顧慮白繳保費卻領不到年金,年金制度陷入無力改革的危機。

我國年金改革是當務之急。蔡政府上台後即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參考OECD或歐盟各國年金所得替代率,縮減軍公教年金,是首次年金改革目標的重頭戲。但只完成取消公教退休18%優惠存款,所得替代率調降極微,無助年金的財務改善。

我國年金制度採職業別分立,分別為公保、勞保、軍保、國民年金保險、老農津貼等,無法整合。軍、公、教退休年金所得替代率高達90%,原本國庫每年得補貼18%優惠存款利息約824億元。再從退休年金來看,教師約68000元、公務員約56000元、軍人約49000元,而勞工僅有16000元。不平等差距極大的年金制度阻礙改革。

當年,年金改革時,軍、公、教是勞工和各界撻伐的對象,質疑蔡政府要透過勞工批鬥軍公教。軍公教人員強烈反彈,遂發起「反汙名,要尊嚴」遊行,約12萬人走上街頭,這也是臺灣史上,軍人參與的第一場群眾運動。蔡總統為安撫軍方情緒,未經討論便裁示軍人和公教脫勾。倡言永續、公平、正義年金改革的蔡政府執政能力大受傷害,因而停止勞保、老農津貼和國民年金的改革。

年金改革師法瑞典財政永續為先

當年個人發起泛紫聯盟時,訴求針對年金改革。主張整合年金仿效瑞典制度,不分職業類別採取「基礎年金」及「附加年金」為主。基礎年金採稅收制,無需繳保費由國家預算來支付,只要是國民不論有無就業,年滿65歲都可領取「生活所必需」的年金。每人領取同等的基礎年金,提高稅收,透過累進稅制達到財富重分配。

第二層採取「強制社會保險制」的附加年金,鼓勵就業維護其較優質生活的給付,保費由勞方和資方依比率繳保費(例如2:8)。把目前軍公教、勞保、農保納入為附加年金,因已有基礎年金給付,所以附加年金應減三成給付。兩項年金總和所得替代率最低為40%,最高為60%,縮減所得替代率差距,建立平等的年金體制;則能健全財政,社會和諧永續。

瑞典由於退休年金造成政府財政極大壓力,溫和黨執政後勵行改革。1991年成立「年金改革研究工作小組」,由國會五個政黨組成,排除老人、受雇者和資方等利益團體。工作小組廣泛諮詢、調查各利益團體,重視數據及專業意見,因而能達成共識。

瑞典除了降低所得替代率上限由80%降為70%外,強制納保的附加年金,改採隨收隨付制,退休金給付以當期的社會保險保費和賦稅,採「這一代養上一代,下一代養這一代」的方式進行。並設計「自動衡平機制」,以免債留子孫,造成世代剝奪。若外在環境情況變糟,如失業率攀升,繳保費人數變少,資金缺口擴大、入不敷出時,立即啟動此機制。調降給付、提高保費、政府撥補等方式,維持財務平衡。

人人隨著老化而所得漸減,但老人的健康卻隨著老化而日益變差,累積的經濟資產將會有耗盡的一天,最後終須仰賴政府的社會救助。不妨借鏡「瑞典經驗」採行基礎年金模式,人人都享有基本生活所得,也可舒緩社會救助的依賴。

主題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