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失去青春的孩子》一本補捉美髮建教生生命歷程與深入探討建教合作制度的好書/張烽益
  • 2021/10/06
  • 好書推薦
    《失去青春的孩子》一本補捉美髮建教生生命歷程與深入探討建教合作制度的好書

    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建教生一直是一個隱形族群,雖然存在社會很多角落,不過,卻很少人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建教生是很多高中生的一個生命歷程,一個急欲要破繭重生的過程,繭破了,長大了,自然是要丟棄與遺忘建教生這個身分標籤。建教生兼具學生/學習與勞工/勞動的雙重性,更讓他們成為國家政策與人權保障之間的迷失縫隙。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這本書,是作者凃曉蝶在2008~2013年間,第一手訪談了17位15~18歲的建教生,並將其中的8名美髮建教生的生命故事觀察記錄到本書中,同時也擷取了學校老師、美髮業者的說法,把這段建教生被社會遺忘的經歷,忠實完整地記錄下來。這種第一手建教生的全面性生活記錄,過去幾乎沒有人作過,由於建教生的特殊屬性,成為人權保障的百慕達三角,不為社會重視,而其中也有學校老師與有心業者的無私付出,也被掩蓋,造成建教合作領域的學校、廠商、學生、政府等參與者,不能理性對話來形成更好的建教合作制度。

    要特別說明,由於〈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已經在2013年通過實施(下稱〈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因此,本書所描述的建教生勞動現場是〈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實施前的狀況,可能與現在的實況有所不同。不過,依然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成為社會各界對建教合作制度改革提升的對話基礎。

    建教生制度的起源與轉變

    台灣為何有建教生制度?其實是起源於台灣1960年代的工業化初期,經由國家力量高度介入,透過當時的省教育廳與所屬的省立高職作為發動機,後來逐步擴大到與私立高職,來提供企業界穩定的技術勞動力,建教合作機構大多是大型民間製造業與國營事業為主。當時的建教合作剛好面臨台灣戰後的高度工業化時期,製造業所需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透過建教合作,企業可以超前部署,在學生在學期間透過「做中學」,提早熟悉工作現場運作,並在短期內培養出企業所需的技術人才,穩定企業所需勞動力供給,而學生也確實學到專業技能並在求學階段就能賺取訓練生活津貼,並取得未來的就業保障。

    不過,台灣在1990年代開始產業外移,服務業興起,去技術化與去工業化的趨勢一發不可收拾,整個建教合作生態也開始改變,以組裝電子零件的電子業、餐飲旅館與美髮等服務業逐漸成為主流,2002年開始,服務業驅動的建建教生人數開始急速增加。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不包含北高兩市),到了2008年餐飲業建教生比率一舉超過電子業,成為建教合作最主要的行業,在2012年達到33%的比率,整個建教生總人數也來到3萬多人,如果再加上北高兩市應該會達到5萬人。

    但是在台灣少子化的趨勢,以及學校與業者宣稱2013年〈建教生權益保障法通過後,對建教生權益大幅增加保障,很多業者辦理意願大幅降低等影響因素下,根據教育部建教合作資訊網《2020年建教合作教育概況手冊》的統計,2020年的建教生總人數已經下降到約1.7萬人。

    由於建教生本質上是學生,卻又實際從事勞動,形成雙重身分的重疊,過去一直是一個法律規範的灰色地帶,勞基法技術生專章中,僅對於工時、休息休假以及投保勞保等少數條文保障,其生活津貼並無規定需達基本工資。在教育行政的領域更是邊緣,沒有法律規範,僅有行政命令,例如生活津貼的金額,教育部要求廠商與建教生簽訂的訓練契約,規定必須比照基本工資,由於主管機關各自不同,分別由北高等直轄市與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其實就是過去的省教育廳)各自主管辦理建教合作的學校,其落實訓練契約的程度就大打折扣,即使違反也無相關罰則處罰業者,而教育部根本也沒有人力稽查監督,勞工行政機關的所屬勞檢員,進入工廠勞檢,也無法針對同樣在工作現場的建教生進行勞動檢查。

    建教生→賤價生

    上述的建教生法令與行政架構,在初期以「公立高職+製造業」主導,技術養成成分高與未來職場就業生涯穩定之下,透過內部自律還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不過當建教合作體質改變成以「私立高職+服務業」的模式時,其技術含金量低,再加上未來就業不穩定甚至低薪之下,已經無法透過高職與廠商來自律了,這也是建教生轉變成「賤價生」的開始。

    不過本書的主角為美髮建教生,在統計上,其佔全體建教生比例一直穩定維持在約15%,不像餐飲旅館與電子業大起大落,這是因為美髮業這個高度內需的市場一直很穩定,因此對建教生的需求也沒有大幅下降。而美髮這項技術確實必須實作才能習得技術,而且每個服務的顧客需求有高度的差異性,因此,其技術養成的精緻性確實高出其他行業。也因此,本書的內容有許多美髮建教生學習主動性的描繪,以及習得技術後的自信。


    Image by FILIPE ALMEIDA MIORIM MIORAS from Pixabay

    在台灣城鄉差距日益擴大之下,造成建教合作的模式是將學生南校北送,鄉鎮往都市集中,這種橫跨縣市的移動,更形成學校管控廠商是否具體落實訓練課程的成本大增,而開始造成不少學生遭到學校放生,任由業者違規,而學校為了保全與廠商的合作關係,反而要求建教生息事寧人的事件發生,忍無可忍的建教生只能訴諸與論了。筆者從2010年開始,就親身參與由眾多民間團體組成的「建教生權益促進聯盟」(當時本書作者也參與其中),推動建教生權益保障專法的立法,同時也開放接受建教生的個案諮詢。

    筆者當時在2011年的11月間,親自接到一通來自在國道三號南投休息站拉麵店工作的建教生求救電話,他在電話中以細聲驚恐的聲音說明,他是屏東某高職的建教生,與另一個同學到該拉麵店建教合作,和店長一起住在附近的宿舍,晚上回去以後,都被店長以業績不好為由訓話與罰伏地挺身,兩個多月沒有休假一天。隔壁商家員工看到,才給他零錢打公共電話向建教盟求救。由於是建教生是在工作休息的空檔,偷偷去打公共電話,筆者就一直聽到零錢的投幣聲伴隨著他急促的聲調,只能安慰他並問他確切的店家地點。這個事件後來透過建教盟在記者會上揭露後,上了各大新聞媒體,校方也緊急將學生安置轉移到其他廠商。

    這個事件發生在〈建教生權益保障法正在立法院討論的階段,筆者猶記當時與聯盟的成員一起拜會立委時,就在立委辦公室裡面,被一位立委指著鼻子痛斥,你們這樣保障建教生,會讓廠商都不願辦了,這些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整個家庭都要靠他們支持,到時候沒有廠商要辦,難道你們這些人要養他們嗎?還告知我們,如果你們去要求政府社福單位,直接發錢給建教生,那我就支持你們。

    那位立委的一番話,確實是他的真心話,筆者一直記在心中至今,不時拿來自我反省。猶如謝國雄教授在本書推薦序當中提到的,這本書作者三個成就的第一個就是,點出了資本主義之下的兩難困境,勞工到底是要被剝削?還是連被剝削的機會都沒有?二選一,你要選擇哪一個?

    勞動力的自由退出能夠避免壟斷

    一般勞工即使被剝削,最起碼到一個臨界點,他還是有自由轉換工作,隨時退出職場的最後退路,當企業無法壟斷勞動力,那就必須提高勞動條件以留住勞工,不過如果當勞工無法自由退出,企業可壟斷勞動力的使用,那企業就能軟土深掘,從勞工身上獲取最大的超額利潤,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古代的奴隸、農奴或黑奴。

    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有兩種人因為某種束縛而被雇主壟斷勞動力,分別是:專屬單一雇主雇用的外籍移工,以及勞動與學歷綁在一起的建教生。其中建教生因為必須完成廠商所提供的建教合作訓練課程,才能獲得學歷,而且中途轉換轉廠商的成本很高也很不容易,因此學校都儘量要求學生忍一忍。因此在制度上,當建教生退出企業的門檻非常非常高之下,被企業所幾乎獨佔壟斷而無法自由退出時,被軟土深掘的可能性就大增。這也是〈建教生權益保障專法〉,為何需要立法的根本原因了。而在台灣在2014年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建教生的學習權難道不應該得到更進一步確保嗎?

    不過,本書絕對不是一本建教合作政策批判的論文,事實上,本書作者有一顆非常溫柔的心與感性的筆觸,同理心並且設身處地想為建教生打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就如同他在結論當中所寫的:「建教合作,無疑是一顆助他們脫離困境的救命丹,使他們能夠掌握自己人生的舵,行駛前往Wonderland的航道上。他們不是受制度宰制的犧牲者,而是基於生存,主動投入的擁護者,」最後,期待每個建教生的家長、學校老師與合作機構業者,都能透過翻閱這本書來更了解建教生的處境,更希望教育部官員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者,更要看看這本書,來深切感受建教生的期待,期待一個更好的建教合作制度。

    購買《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博客來誠品金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