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我的受扶助人是障礙者-兩件受扶助個案的辦理經驗分享/邱榮英律師
  • 2019/09/03
  • 我的受扶助人是障礙者-兩件受扶助個案的辦理經驗分享

    文/邱榮英(法律扶助基金會北部專職律師中心專職律師)


    編按:經濟弱勢是一般人對於法扶受扶助人的印象,然而真實狀況中,法扶個案的弱勢也有一定比例以身心問題呈現,由於這類受扶助人在溝通表達、資訊取得、意識理解上與單純受扶助人略有不同,對於自身能夠表達揭露出來的處境,往往需要旁敲側擊,與相關協力社工或醫療人員商量合作,也更需體貼關懷及理解耐心,方能周延辦理。本文由法扶專職律師邱榮英律師分享辦理此類案件經驗。

    個案之1:瘖啞人

    會接這件扶助案是因為急件,受扶助人星期一才到分會申請扶助,星期三就要開庭,而我剛好星期三沒有庭期也沒有會議,所以接辦了。

    這件扶助案的困難點在受扶助人聽不到、沒法說、不會手語、沒有email,連line也沒有。派案的案件概述單只有寫著:申請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持○○地檢署傳票,因○○案被告,開庭時間108年○月○日,希望有律師陪同等語。

    因申請扶助的時間很有限,分會審查委員沒辦法與受扶助人溝通了解案情,是可以理解的。收到派案後,立即與承辦書記官連絡,告知受扶助人只能筆談、不會手語,同時撰寫簡單答辯狀(檢附相關證明陳述受扶助人之身心狀況及對案情之答辯),接下來如何在開庭前溝通、了解案情才是重大關鍵。

    開庭前,我們花了二個半天,用筆談的方式,終於了解受扶助人可能被告的案件內容,然偵查庭開庭後,方知被告的內容與先前筆談的事不盡相同,幸而順利開完庭,檢座及告訴人也諒解受扶助人狀況,案件似朝有利受扶助人的方向發展。

    庭後逐一向受扶助人之親友、社福及相關單位詢問,方知受扶助人除身心狀況需持續就醫外,日後的生活更需社工或家人的關心、耐心及協助。扶助案件終會有處理結束的時候,但受扶助人往後漫漫人生,有誰能持續、義務的幫助他?實令人擔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與受扶助人用筆談溝通案情時,受扶助人不知或不會將他想說的話寫出來時(受扶助人寫出的回答總是僅有簡短的幾個字),他會以孤寂、默然的眼神遙望遠方,即便我用各種方式詢問,他仍是靜默的看著遠方,那是我不甚了解的世界、無法想像情緒。歷無聲無語13年的他,究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怎麼與人相處的?我好想了解。

    偵查庭結束後我搭計程車送受扶助人到捷運站,以筆詢問是否需站務人員協助?他搖搖頭。看著他走進捷運站的背影,我想,如果沒有接這件案子,路上偶遇他,我不會知道他聽不到,沒法說話,因外觀他與正常人無異,他不像我以前辦過的另一位瘖啞人(脖子上永遠懸掛一張,寫著我聽不到、不會說話、請善心人士捐款的字牌),這位受扶助人或許不希望別人以異樣眼光或特別對待他,但他的身心障礙讓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可能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最後只能祝福他,一切順利平安。


    圖片來源:pixabay

    個案之2:經常失蹤的受扶助人

    本件受扶助人有重度精神障礙,原以為溝通會很困難,然實際處理後,方發現難的不僅僅是溝通,最難的是經常找不到受扶助人。

    受扶助人雖有聯絡手機,但總是關機或無法留言,傳送的簡訊永遠不知道她究有無讀取?與她成為line的好友後,傳送的訊息不是未讀就已讀不回。幸而她很關心案件,會主動與扶助律師聯絡。每次她主動來電,一定要追問她現在何處?因她原有的租屋處已退租,沒有固定住所,且受扶助人非常不願意讓人知道她現在的住所地。

    在承辦案件的幾個月內,受扶助人數度入住醫院精神病房,因每次住院最多僅能住一個月,期限屆滿後,她會消失一陣子,下次聯繫時,她又入住到其他醫院了,在不同的醫院中交互住院中。至醫院病房與她會面、與醫院社工保持聯繫,反而是找到受扶助人最可靠的方式,最後一次會面時,醫院的二位醫師還一同在場,讓我多了可以了解受扶助人狀況的機會。

    扶助案件最終以調解成立結案,因兩造(夫妻)雙方間仍有很深芥蒂,為協助調解條件的履行,而有機緣於假日到對造(先生)的住處。很困難的情形下找到了對造(先生)與受扶助人獨子的"住處"後,令我非常地驚訝,因為那幾乎是一個廢棄的建物,且還有一名六歲的兒童在其中成長?次日,我立即將對造(先生)的住處照片傳予醫院社工,醫院的社工也非常訝異,並主動告知負責受扶助人獨子的區公所社工,經電話聯絡區公所社工後,方知這是社工一直關切的個案,也持續設法協助改善兒童的成長環境,但因某些因素,以致目前仍沒辦法徹底解決,故現僅能每2週會固定聯絡及探視兒童住處,繼續追蹤。

    這時,我終於了解為何受扶助人寧願獨子被送寄養家庭(其獨子曾在寄養家庭居住數年),也不願獨子與其先生共同生活。然父子天倫,血緣情深,什麼才是對兒童的最佳利益?似乎沒有標準答案。與父母分離,在適宜的環境成長?還是居住於惡劣不佳的處所,但日日有生父相伴?何者為佳?或許只有身在其中的孩子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