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法扶2016前進部落律師及同仁教育訓練活動心得/姜宜君、辛佩羿、謝清傑律師
  • 2016/12/20
  • 編按

    法律扶助基金會於104年度起辦理「前進部落」活動,為使扶助律師與工作同仁親身經歷原住民文化及當地所遇見的法律問題,走過阿里山山美部落了解鄒族文化、踏過屏東三地門鄉了解排灣族文化,今(2016)129-10日,特別選定【太陽的孩子】劇本背景的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跳脫出電影鏡頭之外去看見真實的問題;透過族人的分享,了解阿美族的歷史文化及部落組成;邀請石梯坪事件及愛狗樂園事件的族人現身說法,參與族人所面對的法律困境;同時,介由熟悉原住民文化的研究學者、法律實務界的法官與律師、港口部落的當地族人三方交流,相互回饋。

    本文為姜宜君、辛佩羿、謝清傑三位律師參與活動心得。

    前進花蓮港口部落有感/姜宜君律師

    花東地區,有山有水,是台灣的美麗後花園,也是多數人工作之餘會定期安排身心靈紓壓的好去處,在得知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前進花蓮港口部落」教育訓練課程,主題是與原住民的文化歷史有關,並且實地去太巴塱傳統領域及石梯坪聚落等處,猶記二年前曾自行駕車至石梯坪遊覽,對於石梯坪優美的山海景色及寥寥戶數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空靈清幽,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近來尤其盛行「用藝術說故事」一日小旅行方式瞭解部落生活文化,為能經由原住民導覽引領認識當地文化,便毫不猶豫的立即報名本次活動。

    終至出發日期,抱著輕鬆出遊的心情抵達花蓮,經法扶同仁熱情招呼並作行程簡介,隨即驅車前往太巴塱傳統領域,映入眼簾看到是政府耗資新台幣五億元興建,目前暫無廠商進駐偌大的「花蓮縣環保科技園區」,傾聽馬太鞍部落青年訴說當地政府的若干與部落爭地的作為,及原住民世耕地面臨保留地權利取得的困境,心情突然有些沉重,空氣也彷彿也為之凝結,慢慢飄下毛毛細雨…

    接著來到石梯坪,下車時狂風驟雨,大伙兒仍不畏風雨,步履蹣跚的走至族人以天然素材做成的裝置藝術「螞蟻窩」避雨,聽著部落媳婦口齒清晰而且條理分明的陳述這片土地在族人與漢人間共管之路的糾結,強烈受到這位台北嫁來部落的媳婦為族人付出極大熱情,積極為部落奔走而感動,但族人長期所遇到的問題與現實客觀環境的落差,實非一時一刻得以解決。撐著無法抵擋狂風暴雨的傘,在滂沱大雨中繞著族人布置的藝術區碎石步道及耕作的農業區泥濘步道行走一圈,雖身體上下無一不受雨水浸淫,但依此略略心神體會族人在爭取土地權利的所遇困境,身上的溼答及不便,真的不算什麼。 

    進入大港口部落,雨漸漸變小,洽巧欣賞部落青年在前身為大港口派出所建築物內舉行的部落藝術展覽,讓人暫有揮別陰霾的雨過天青之感,部落青年的作品,完全取材自漂流檜木及海邊石頭,二者組合創作而成,檜木散發的自然高雅香味,經過青年的細心雕琢並巧妙搭配撿拾石頭重新組合,欣賞作品之際,同時聆聽創作青年風趣靦腆的導覽介紹作品意涵,讓人一窺部落藝術的不同樣貌,心境上也稍有喘息空間。

    港口部落是母系社會,包括港口聚落、大港口聚落、石梯坪聚落、石梯灣聚落,部落世耕居住此地,擁有無敵海景及豐沛的海上自然資源,從文史工作者Lafay以自身家族婚姻實例的說明,讓大家能更加深刻瞭解阿美族這個海洋民族文化的與眾不同,Lafay也以溫柔堅定的語氣訴說著港口部落目前面對保留地建築物的法律問題,及因此所遇到的困境,過程中欣見學有專精的大學教授、長期埋首案牘的司法人員、經驗豐富在野法曹等,願共同投入專業努力思考解決之道。

    最近的社會議題,不論是勞動基準法的一例一休、民法的多元成家法案等,都是以激烈肢體表達其訴求,經由頻繁媒體曝光,引起眾人關注討論,卻也使人霧裡看花。相對於原住民因不同文化長久存在的種種議題,靠著一群人憑藉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而默默耕耘,得以聚焦問題,感謝法律扶助基金會藉由本次教育訓練的機會,幫助大家得以在兩天一夜的活動看見一些些原住民文化及部落的問題,喚醒身為社會中堅份子應有的關懷回饋之心。身為法律人,當已滿足生理與安全需求的溫飽階段,行有餘力之際,期待大家能以所學經由不同面向來回饋給社會,而致力尋求原住民文化與漢人法制共存的解決之道,未嘗不是其中一項好的選擇。

    前進花蓮港口部落心得/辛佩羿律師

    原住民族的議題,在大學念憲法的時候,常常討論到「優惠性差別待遇」,而非原住民族學生會關注到的,就是「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落實在具體生活中,或原住民學生心理有覺得被迫受惠之想法,但此制度確實能改善原住民的教育程度,或有非原住民族學生覺得不公,但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應該較能理解此制度的意涵。同樣的情況,也是發生在法律扶助基金會提供之原住民專案服務。在接觸這次前進花蓮港口部落之前,或許理解法律及制度對於原住民族保障之目的,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前進花蓮港口部落,親身見聞花蓮港口部落所發生的不公不義,將以前理解的抽象法律目的更具體化。

    認識花蓮港口部落的第一個資訊,就是原本這個活動是要辦在今年七月,但適逢阿美族豐年祭,擔心部落長老無法一同參與這次活動,所以延至今年12月初。而生活在都市的我,對此消息印象深刻,沒想到台灣至今的原住民,仍然在遵循著傳統文化,因為非原住民族的漢人,都已經在漸漸棄守繁瑣的儀式,而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族,似乎也很少回部落參與祭典活動,孰不知在各個部落中,在長老帶領著的部落族人,仍然看重傳統祭典。

    接著來到鳳林鎮沖積扇地形,太巴塱族人在此土地上耕作已近百年之久,但因經歷日本統治、國民政府撥遷來台等政治動盪的時期,基於不識漢字、無法繳納土地稅金之原因,導致在該塊土地上耕作之原住民族,無法向國家機關宣示對土地的權利,導致土地實際使用人雖然是原住民族,但登記權利人卻是花蓮縣政府或其他私人,此種名實不符之迥異情況,最後結局就是原住民受侵害。首先被開刀的,就是今日的環保科技園區,遊覽車經過此區,導覽人員表示,花蓮縣政府向在土地上耕作的原住民主張返還土地遭拒,一夕間該土地就被夷為平地,後來就蓋了環保科技園,並舉辦去年3D兒童節水上樂園,但從網路上資料顯示,玩水的人寥寥可數,更毋庸論當天我們看到的景象,宛如蚊子館。 

    「無償徵收」魔爪再度觸及環保科技園區隔壁的一塊地,花蓮縣政府表示要建設「愛狗樂園」,似乎看準現代愛狗人士愈來愈多,以為披著動物保護之外衣,可以遮掩吞噬他人土地之猙獰。但花蓮火車站到花蓮縣政府預計的「愛狗樂園」園址,車程要一個小時,沿途並無其他大眾交通工具,極為不便,根本無法達到設立愛狗樂園之鼓勵領養目的,反而達到侵害原住民對土地利用之權利。

    原住民族對土地利用之權利,並非漢人所理解的「財產權」,西元1985年「全球原住民議會」曾做以下的宣稱「除了直接射殺我們之外,最有效消滅原住民的方式便是將我們和我們的土地分開。」[1]漢人藉由土地買賣賺取差價,但土地對原住民族而言,除了用以做農作之外,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在山林中,各個部落會劃分界線,在打獵之餘不忘提供山林喘息的時間,達到環保的效果。

    雖然執業過程中,不乏有原住民違反森林法之刑事案件,或原住民族出名給漢人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事件在發生,或許無法全面歸咎於漢人的威脅利誘,但漢人倘若能更了解原住民之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大家透過溝通、互利的方式,達到土地使用的平衡點,而非片面大量利用弱勢者之劣勢,施以小利給原住民,換取自身更大利益,侵害原住民族之悠久傳統文化及性格。對於原住民族之期待,在團結、愛惜土地與不忘傳統文化之前提下,多了解現行法律與制度,知己知彼才能抵禦外侮,只有少數原住民族願意去衝撞現行體制,恐無法達到爭取權利、保全文化的目的。

    前進部落的經驗,讓律師們能從不同視野看原住民議題,相信將來在處理原住民案件時,更能將心比心地為其表達訴求,不在是以傳統漢人的角度在為其發聲,與原住民族互動時也能夠更深層地討論,獲得其信賴。 

    點燃熱情的火種/謝清傑律師

    參加此次活動的動機形成時間,有的長達幾十年吧。

    一是,我知道自己的血統以漢族為主,也有平埔族血統。漢族這個血統,使我對於原住民懷有一種原罪。因為這種原罪心情,對於原住民特別的心疼。

    二是,接觸法扶訴訟案件,稍微了解原住民在社會上的處境。除了擔心原住民的生活,也擔心原住民文化的喪失。

    三是,一直對於土地登記感覺怪怪的。從土地總登記開始,可能就是土地不正義的源頭吧。工作中我運用著土地法民法相關法條,但心中很不踏實,感覺上往往是法律掩護了不義,在黑夜裡偷渡了罪惡。

    這次活動讓我印象深刻的,舉例略說。

    首先是,大家都好年輕,感覺自己快要退出這個時代了,哈哈。正經一點說,看到這麼多年輕人願意為原住民議題投入時間,實在感動。社會的進步,真的需要有更多人在心底認定了金錢以外的價值,為此價值去獻身,去投入,特別是需要有年輕人!

    其次是,教育訓練課程很豐富,且親臨現場,稍稍接觸原住民生活文化,這方式在心中埋下的火種,較之於冷氣房上課,更能燃起熱情吧。

    然後是,無力感,這不多說了。

    再然後是,黑暗中看到微光,風雨後看到日之升,因為大家!

    再次謝謝!

    馬太鞍部落青年-理新哈魯蔚(Lisin Haluwey)講解愛狗樂園議題中,面臨的相關爭議。

     


    藝術,不分地點,不分族群,更不分你我

     

    阿美族原住民保留地爭議(三方交流:吳勁毅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林三加律師(原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族人代表:Lafay陳英彥(港口部落自救會會長)--土地的開發vs. 土地的正義

     

    Lafay陳英彥(港狗部落自救會會長)講解土地劃分及面臨的問題

     

    原住民法律服務中心可以做甚麼?



    感謝律師及同仁參與本次活動,希望有灑下一些種子在大家心中
     

    尾聲/法務處活動承辦人連珮珊 

    我們都以為自己給的足夠多

    足夠他人與我們一樣

    卻總在雨天收傘令彼此都濕透

    以為和對方一同經歷雨季

    就是善意

    ----------節錄自宋尚緯〈先走的人〉

    讓我們除了雨季,一起經歷更多。


    [1] 歐蜜.偉浪,土地、原住民、永續,新使者雜誌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