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部落有教室|新竹縣尖石鄉大鎮西堡—2021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心得
  • 2021/12/02
  • |部落有教室|新竹縣尖石鄉大鎮西堡
    —2021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心得

    文/周嘉鈴扶助律師、郭淳頤扶助律師、陳明彥扶助律師、潘和峰扶助律師



    學員與講師一同於巨木群步道巨木前合影

    編按:本文為本會於2021年11月19日~20日辦理「2021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結束後向參與活動律師募集之心得感想。本次活動於新竹縣尖石鄉大鎮西堡辦理,共有包含律師及同仁五十多位人員參與二天一夜活動。

    前言

    四年前法律扶助基金會曾帶著扶助律師與基金會同仁,前進大鎮西堡部落,當時的主題緊扣著部落土地使用的困境;四年後,我們再度來到大鎮西堡部落,部落土地流失問題仍然存在,但我們更看見了族人的韌性與毅力守護自己的土地,並以部落集體共享為核心價值,經營部落土地及生計。我們期望透過本次與族人的交流與學習,可以讓原住民族土地的議題傳遞到主流社會,讓更多司法從業人士能用部落的觀點,和族人並肩奮鬥!

    #轉機
    2021年9月17日民事大法庭108年度台上大字第1636號裁定,非原住民借名買原保地,而衍生的借名登記契約、買賣契約、設定地上權及所有權移轉登記之行為應屬無效。

    大法庭將原保地問題拉高到《憲法》及國際兩公約層次,裁定強調《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2項:「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架構裁定的憲法價值,是原住民族權利在司法上的一大進展。

    我們將帶著學員跟著這張裁定來到部落現場,試圖從原住民族對於土地的使用規範、土地流失到原保地制度的濫觴,看見土地私有化加上經濟困難,讓土地掮客和開發商有機可乘,用人頭買賣的方式買下原保地的法律漏洞。


    扶助律師周嘉鈴

    這次很幸運可以參與法扶原民中心的部落有教室鎮西堡篇。這次原民中心在出發前除了郵寄行前通知,還另外寄發了行前暖身操的郵件,內容是報導者對於此次議題的相關報導。經由報導者的揭露,我才知道原來很多美麗的露營地及民宿可能都是坐落在原住民保留地。雖然相關法令規範原保地只能轉讓給原住民,但非原住民只要透過房仲,就可以用很低的代價找到原住民人頭,以人頭名義購買原保地,非原住民再與該人頭設定抵押,並簽立契約,載明如果該人頭未經同意轉讓原保地,即須支付高額違約。原住民族就這樣失去了承載其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原保地。

    出發當天艷陽高照,從高鐵站出發約2個半小時可抵達鎮西堡。享用過美味的午餐後,在熱烈的陽光下進行祈福儀式。儀式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大家約定這兩天我們就是一家人,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接著開始第一堂課,由原民中心專律主任為大家解析最高法院大法庭108年度台上大字第1636號裁定。該裁定就是處理關於原保地流失的問題,但事實上會發生類似的訴訟機率並不高。因此裁定推翻過去實務見解,認為借名登記契約與相關物權行為均屬無效,但對於是否能解決原保地流失問題,是令人存疑的,因為原住民族會出賣土地,根本原因可能是經濟困窘,迫使他只能出賣土地。

    第二堂課是由陳巧筠老師分享她關於原住民土地流失與原保地制度的研究。原住民族是台灣這片土地上最早的住民,理應擁有這片土地最多的所有權,然事實上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卻越來越少,不僅是被國家收歸國有,也遭漢人所佔用。

    第三堂是由陳怡萱教授以新竹尖石鄉為例,介紹原保地制度問題與現況。最令人佩服的是她明明是漢人,卻不僅對鎮西堡的使用土地歷史與現況瞭若指掌,竟還可以使用族語。

    晚餐前則是由長老與牧師分享他們在鎮西堡所遇到的土地困境,其中提及有位族人將族裡的墓地登記為私人所有,族人與其協商希望可以將土地返還給族人,但該族人拒絕。長老不想因此提起訴訟,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提供其他的解決方案。但因為身為律師,對我而言最簡單直接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提起訴訟。我在想老人家雖然希望可以用傳統文化方式解決紛爭,但年輕一輩的族人因為漢化、資本化等原因,早已經將文化拋諸腦後。

    晚餐後的晚會,大家圍著營火分享關於土地的歌曲與傳說,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養育自己的土地不甚熟悉甚至是冷漠的,除了在意土地的經濟價值,對於土地的歷史、變化竟毫不上心,與原住民族對其土地的強烈情感,形成強烈對比。

    隔天早上吃完早餐立刻前往神木區,我們幸運的有美麗的天氣相伴,看見生存超過2、3000年的神木,讓我對原住民保護大自然的種種努力充滿感激之情。

    經由這兩天一夜的研習,我認為會發生原住民土地流失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政府的心態。因為政府毫不尊重也不想了解原住民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硬將漢族的制度強加在原住民族身上,才會嚴重損及原住民族的權益。其實已經有相當多關於原住民族文化習俗的研究,只要政府願意投注心力,原住民土地流失問題仍有改善空間才是。


    扶助律師郭淳頤

    經濟規模開採的巨輪正被驅動著,資本利益的眼睛發現了珍貴的林木資源,有一批原住民族站了出來表示「土地和林木需要被保護,試圖進行溝通說明、成立巡守隊阻止盜木、請檢調來查山老鼠....」。「盜木」也只是鎮西堡部落發生的眾多故事中的一件。

    鎮西堡(泰雅語:Cinsbu)意為「第一道曙光最早照到的地方」,是位於台灣新竹縣尖石鄉後山高海拔(海拔約1700公尺)的一個泰雅族部落,這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放眼望去,盡是雲霧繚繞的山嵐、高大挺拔的巨木,與司馬庫斯一樣,位處深山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的關係也讓森林資源保存完整提供了助力。但若只是單單地理位置,並不足以維持森林資源的完整。族人是如何「在不擅長的漢族戰場中,透過漢族的法律、倡議、與社會活動等」,來保護族人上百年的文化傳統、傳統領域、與自然生態的過程,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

    真的很開心能參與本次非常有意義的「部落有教室」活動。法扶的「部落有教室」活動,每每都帶下原住民的細緻介紹:狩獵捕獵的原住民族、海邊捕魚的原住民族、耕作的原住民族,我們有沒有意識與認識到區別?又認識了多少呢?

    「部落有教室」活動,在鎮西堡教堂進行了一堂又一堂深入實地講解和精彩說明課程,接著帶領進行實地參訪、與深入每一個原住民族生活與文化的深處的「沉浸式學習」。晚餐過後的文化交流之夜,更是精彩。聽到泰雅族人以Lmuhuw(傳統吟唱方式)紀錄過去的歷史,包含部落遷徙、土地、甚至是和解儀式的種種故事經過。每每聽到文化故事,總是讓我感到驚喜,世界這麼大和文化差異又是這麼深,也似乎可以理解族人對於環境、林木、土地對族人有多重要。不單單是寄託文化的載體,更是生活的根基!

    正因為如此,法扶原民中心舉辦的「部落有教室」活動,每每報名人數眾多。在每一場活動的籌辦過程,主辦方需要和在地原住民族溝通、說明,也需要取得原住民族耆老、長老、部落幹部大家的信任,才能夠成就一場又一場的實地講解和說明、帶領實地參訪、與深入每一個原住民族生活與文化的深處。相當不容易!

    在我自己辦理原住民族案件與經手原住民族案件法扶審查中,我自身對於族人的行為仍不免自然地依循自身的經驗和想法進行解讀,也明知這是誤解的造成原因之一,但儘管一再一再地提醒自己不要落入了漢族思維的偏見,卻仍然遠遠不夠,正因為自己對於原住民族的了解太少也太淺,實在感到很愧究也很懊悔。

    單憑好憐憫行公義的心,不足以幫助族人!需要存謙卑的心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扶助律師陳明彥

    如果不是透過這次造訪去喚醒、重新梳理先前早就聽聞過的片段記憶,深藏在原民部落土地的問題,大概又要被粉飾在慶典歌舞下,漸漸流失在時代洪流之中。

    人類史上每個狩獵採集文明與農業海洋文明接觸後的命運極其類似,除了迴避不了的衝突反抗外,也難以抵擋後者透過緊密社會組織發展出的制度和生產技術。曾聽聞有一北海道愛努族的友人講述他們被壓迫到近乎消亡的歷史,而對台灣的原民政策心生羨慕,但其實類似的土地政策早就在這裡複製過。自己也在一次造訪得恩亞納社區時,聽導覽的鄒族大姊述說著爭取部落建地的歷程後,仍不忘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說著:這本來就是我們的祖居地。當時也只是表淺的用政治觀點去理解她。而自我們接受法學教育以來,從私有財產、所有權絕對原則乃至於物權法定、公示和公信原則,無一不是從農耕社會以土地為生產核心,以及資本主義興起後土地作為交易標的和擔保的概念,在執業生涯中也鮮少被質疑。

    所以在這次實地踏訪鎮西堡後,才有機會翻轉整個思考模式(這肯定少不了超濃燒酒雞提供了不少助力),也只有身處於這個與外界保持微妙距離的聚落,想像著和長老們一起順著山林的節奏落腳、遷徙後再回歸,在這裡以往奉為圭臬的法原則似乎又顯得荒謬。雖然終究還是會回到遵循這個法則的人群持續執業,但至少能在面對案件時,或者說接觸到每一段不愉快的生命歷程時,提醒者我們莫忘先去理解他所處的生活環境。

    謝謝法扶原民中心安排這段旅程,部落是最有學習效率的教室,但我想絕對不只一堂能夠學得完。


    扶助律師潘和峰

    參加此次活動,乃至於滿載而歸,完全是美麗的誤會。起初,因為分派到好幾件原住民案件,我不得不這樣說:原住民朋友的法治觀念,怎麼跟我的理解差異這麼大?為了解開這個根深柢固的觀念之謎,踏上位於新竹深山的鎮西堡,想著除了原住民保留地這個話題之外,也可從原住民朋友的生活模式旁敲側擊,得到我要的答案吧?

    後來的收穫遠超過原先的設想,原民中心安排的兩位在地的資深長者,從農作物的變化、培育方式改進、到原住民對於生態的共存與維護,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永續與自然觀念,但是受限於經濟環境困頓,為了討生活只得順應消費者胃口不斷改變作物、引進有機農業。接著又發現所謂有機只是不使用農藥,但若大量使用肥料改變地利,將違背原住民的永續與自然觀念,因此他們又開啟了友善農業的改革。這樣的進步做法,在食品包裝精美、口味多元,但是卻屢屢發生食安風暴事件後,的確是有非常多值得借鏡之處。

    透過教室課程我才知道,原住民在歷史上屢屢收到壓迫,所導致的土地流失,嚴重影響生存空間,也與他們原有的習慣不相容。他們對土地有感情與執著:人在土地上住著,祖先則永遠伴於土地下,與我們的戶籍地、居住地等可以因為學區、貸款、補助等隨意更動,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這也難怪之後雖然有增劃編土地的回復方案,卻沒以原住民的角度理解開發過的土地,其結果當然住定是看得到吃不到。

    隔天的山林課程途經了部落的祖居地,果然,我們也看不出來這塊地上曾經有個部落,只能透過長老的回憶依稀想像之前在祖居地的生活。很難想像,原住民與我們一同在這裡生長,我們一再以優勢文化自居、未曾正視彼此的差異,長此下去會不會有更多的誤會與衝突?也慶幸我們身處於多元的時代,有更多的資源與管道可以互相理解,更多的途徑能彼此提攜。

     


    Lmuhuw讓學員對於泰雅族的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圍著火爐分享與自身文化的連結。


    部落長老向學員介紹環境友善種植農場。


    透過耆老的祈福儀式我們約定兩天的活動彼此就是家人​。


    部落長老詳細的介紹泰雅族的山林智慧。


    部落長老介紹族人取得水源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