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部落有教室|2018|台東關山布農族部落
  • 2018/12/06
  • |部落有教室|台東關山布農族部落
    2018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心得

    編按:本文為本會於2018年10月26日~27日辦理「2018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族案件扶助律師暨法扶同仁教育訓練活動」結束後向參與活動律師募集之心得感想。本次活動於台東縣關山鄉辦理,共有包含律師及同仁近四十位人員參與二天一夜活動。


    前言

    銅門、阿里山、屏東那瑪夏、花蓮港口、新竹鎮西堡、花蓮瑞穗溫泉部落。
    四年了,法扶基金會帶著扶助律師與基金會同仁上山下海、走南闖北,前進了許多部落,帶著與族人無比珍貴的交流經驗與深切期許,持續在原民權益的路上奮戰。


    紀岳良律師

    「幹」,不是有人在罵髒話,部落大叔(Doma)說是山羌就在後門叫,山羌的叫聲就像「幹」,這個知識很實用。

    這次參加法扶辦的原民教育訓練,在尋訪內本鹿古道與家屋,看見了布農族的世界觀—敬天地萬物和諧,透過「靈」與萬物及過去做連結;重視「倫理關係」的態度,一個獵人的成就,不是根據他到底打了多少獵物,而是透過他如何盡可能分享獵物給族人,經由接受分享族人的話語做見證。

    親手體驗部落宰殺、分享牲畜的過程,回到人最初的生活樣態,看見生命的循環,活過30多年,才第一次和豬有了感情性的連結。
     

    (攝影:王弼正)

    難忘開課前部落巫師奶奶的祝福儀式,還有她對著大家說話,請大家多多幫助部落年輕人,也溫柔的望向部落年輕人,希望他好好的向外界「學習」。而令我五味雜陳的是,即使她尊為部落巫師耆老,卻是謙虛的請台下的我們協助,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智慧展現的謙卑,或者是意識裡所壓抑的無奈。

    (攝影:王弼正)

    想起幾年前去泰安原民森林小學演講時,年輕的泰雅族主任說「希望台灣不用再區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我想這句話沒說完的是,活在這片土地的人都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彼此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不帶著自己的文化觀點權威式的抹滅掉別人的族群認同。

    最後,反思回自身的閩南文化,其實傳統閩南人也非常注重群體關係和萬物和諧(如吃果子拜樹頭)。在擁抱西方個人主義後,雖然漢民族衝破了一些傳統的枷鎖,但一方面卻也迷失在關係和個體間糾結,甚至忘了根本,原住民也一樣面臨同樣的困境,掙扎卻又比漢人更深。所以回到關係裡找到一個安適之所,不是被冷冷的拋擲在體制之外,是現代人心靈棲身處,也是掌握話語權的漢族群要協助原住民族群的功課。

    法律制度的調整很重要,實踐的第一步是拋下自己的想像,以平等的姿態帶著同理心貼近原住民的世界。

    法扶的夥伴們、布農的夥伴們辛苦了。


    黃淑雅律師

    兩天一夜的部落有教室活動,我們來到了台東關山的布農族部落。

    第一天下午,我們在初來巴尼青年空間參與了祈福儀式、聽著部落講師(Talum Suqluman、Tahai Takisdahuan、Aziman Takisdahuan)就狩獵狀況及自製獵槍的危險性現身說法,隨後裴家騏老師、陳采邑律師,各自分享談論關於狩獵自主管理的發展與現行狩獵相關法規,講師豐富的資料內容,使我們在一個下午時間內就收獲相當豐富。


    裴家騏老師 
    (攝影:王弼正)

    第二天一早,在嚮導獵人榮茂哥(Dahu)的帶領下,慢慢地走訪內本鹿古道,聽著榮茂哥的講述,了解原住民居住地的變遷,後由經驗豐富的湯文章前法官為我們說明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問題,雖然時間短暫卻也內容充實。

    當然,講師群準備充分,這兩天我們在知識上的收穫不用多說,但在兩天活動過程中,祈福儀式的誠敬、豬隻宰殺分食文化的衝擊與洗禮、豐盛美味的晚餐、原住民歌曲教唱,還有豪華敞篷車開上狹窄山路的驚險,也都是讓我不禁再三回味的珍貴記憶。


    胡克緯 (攝影:王弼正)

    感謝活動單位工作人員以及原住民朋友們的熱情招待,經過這兩天相當接地氣的活動內容,著實讓我對於原住民傳統狩獵生活與現行法律規範的衝突與困境,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基此也更能從原住民文化的角度,在有關問題上,理解與協助原住民。 


    何彥勳律師

    參加「部落有教室」,初次體驗原住民的生活與瞭解所遇到的困境,還有原住民對於「靈」的高度尊重,認為萬物有「靈」,以致原住民對山上的一草、 一物都表示感恩,不浪費,在物資匱乏又地勢險峻的高山生存,這樣的生活態度讓他們延續不斷。以及現今政府對於原住民獵槍擺爛式的嚴格管理,日據時代的獵槍居然比現代原住民能用的槍還精良,都讓人震驚現在政府到底有沒有把原住民當人看,為什麼不給予一個安全的對待?以上這些訊息都是參加課程才知道。

    最大震撼在殺豬儀式,俐落的執刀手以及族人都是懷感恩的心,謝謝豬的「靈」讓我們族人們又有肉吃了(執刀手後來拿著吉他用幽雅的歌聲歌唱感到很反差);隔天搭車看石版屋時有分會專員也是原住民補充,以前長輩很注重殺豬儀式要一刀斃命,不能讓豬有多餘痛苦,如果一刀還沒死,部落長老們會生氣,認為你是在玩弄一個生命!體現了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但感恩及尊重靈性生命以及不浪費糧食的心態,相對於現代多數人浪費糧食,此點展現了他們的高度。


    (攝影:王弼正)

    最後,謝謝法扶辦的部落講座,讓我們瞭解原住民現今仍須面對的課題,以及讓我對生命多了「層次」的感受。  


    周嘉鈴律師

    第一次開始關注原住民議題是因為王光祿事件,從沒想到有機會可以親眼見到本人。面對那麼多律師的他,顯得略微不安與羞澀,然而一談起槍與打獵經驗,就開始眼睛發亮,頑皮的神情十分可愛。陳采邑律師的演講闡明了國家強權如何對待原住民文化。漢人因為不了解原住民文化,為避免漢人擔憂原住民持有槍械造成公共安全的危害,無視原住民自製獵槍已造成多起原住民傷殘甚至死亡的事故,如此冷漠殘酷的看待原住民的生命權及健康權,令人傷心憤怒。


    原住民獵人王光祿 (攝影:王弼正)

    晚上聽著豬隻的嘶叫,想轉身視而不見,以「覺得不舒服就假裝無視」的逃避態度面對,但最後仍強迫自己留下來參與全程。幸好留下來了,因為留下來,才能提醒著自己盤中的食物曾經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進而懷著感恩的心情進食。真希望更多人也能有與食物貼近的經驗,如此就會自然而然地珍惜食物。有趣的是,分食文化不僅牽涉到人際關係,如果宰殺的是獵物,獵人更需要藉由分食來獲得族人對自己的肯定。


    (攝影:王弼正)

    來到原住民祖先的生活場域,如果不是有堆疊的石壁,根本無法辨識有人類生活的軌跡,經過族人的介紹才知道原住民的祖先是找山豬的窩來建屋,俯拾即是生活的智慧,對於族人來說,祖先生活場域所代表的意義是自己的根,一經捨棄即難以立足。

    衷心感謝法扶舉辦這麼有深度有意義的活動,讓我因為多了解了原住民的文化,而感受到與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連結,也謝謝布農族朋友的分享,當你們的對面是國家強權時,我一定會與你們站在一起。


    (攝影:王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