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影音出版法扶報報
法扶報報
  • 「別西卜之島」教學過程與心得/齊汝萱
  • 2018/12/19
  • 「別西卜之島」教學過程與心得

    文/齊汝萱(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講師)


    編按:本文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齊汝萱老師,在其師資培育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概論」中,採用本會新開發桌遊「別西卜之島」進行教學研習過程,以及齊老師的心得。


    這堂「社會學習領域概論」包含了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方法,培養蒐集各種教學資源與實際運用的技巧,以期達到開發教材與進行創新教學的能力。本次課程使用了法扶會提供的桌遊「別西卜之島」,希望探索及開發有關「社會學習領域之政治學與法學內涵──法律、人權與公民責任的學習」此部分的社會學習課程內容。

    課程過程

    本堂課程修課人數31人,當日到班人數28人;大部分為大二學生,少部分為碩一學生,學生科系來自數教、語教、科教、音樂、美術、體育等系,將各系打散分組,每5人一組,共分6組,以桌遊活動進入「法律、人權與公民責任的學習」的課程主題。

    在桌遊開始前,簡單敘述蒼蠅王的故事,並說明桌遊的遊戲規則,因為沒有課程主題提示,學生邊抽選人物能力卡,邊問今天這堂課要學什麼?一方面為了不破壞桌遊本身的體驗意義,另一方面也想試試這款桌遊在實際互動後,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些什麼,因此和學生說:「玩完桌遊後,你們來回答我這個問題吧!」

    一開始可能不太熟悉規則,每組討論的時間有些久,第一回合每組之間沒有互動,只有移動、查看和搜索,感覺很謹慎,氣氛也稍微沉悶。所有組別都完成第一回合時,開始比較活絡,各組間出現互動,隨著回合數推進,學生終於有離開課堂,進入遊戲的感覺。6組中,特別「邪惡」和特別「佛心」的剛好各有一組,但這2組都在遊戲結束前出局,且都不是最早出局的,勝出的組別其實更像是坐收漁翁之利的感覺。第一輪結束剛好下課,整場遊戲時間大約30分鐘上下。

    第二次遊戲的角度調整

    中場休息結束後,全班要求再玩一次,於是第二輪就在15分鐘左右結束,全班一起獲救。相當令人驚訝!結束遊戲後,進行各組心得分享。學生將前面「社會學」單元曾稍微提及羅爾斯的正義論:「原初狀態」和「無知之幕」,拿來結合在遊戲的概念中:

    「在原初狀態下(每個人挑選人物卡和能力卡,只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他人的,因此即使知道自己的能力卡內容,也無法作出有效評估);人物棋子放置到遊戲的失事圖卡上(對所處的環境一無所知,周遭圖卡覆蓋,不知道所處環境),桌遊塑造出「無知之幕」的環境,在這個假想中的社會/環境,隨著回合進行,人們無法知道自己的狀態在哪一個階層中,因為可能在相對位置中的任何位置上,因此能夠迫使人們從社會/環境最不幸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和設計社會制度,包括法律。」

    我就故意質疑:「真的嗎?但遊戲第一輪時的結局似乎呈現的不是這樣的論點啊!」

    「那是因為這個遊戲設計得很邪惡!隨著回合數增加,有些組拿到比較多的道具卡,當拿到比較多的道具卡時,就會有優越感。」

    「第一輪時,大家多少都高估自己在整個遊戲中的優越狀態,包含自己抽到的能力卡、取得的道具卡等,因此出現錯誤的評估。第二輪時,大家才真正把所有不確定性放入思考,因為不確定性(沒有一定勝利的把握),於是就會思考自己和別人之間如何達到平衡和共存(退而追求一起勝利的可能性)」

    學生分享完心得後,我介紹了「別西卜之島」的桌遊設計背景,以及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也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款桌遊放入國中小課程中。

    學生分組針對國小六年級社會科第四課「法制你我他」設計課程。帶領閱讀經典文學或課堂簡述《蒼蠅王》,再透過「別西卜之島」作為引入教材,引導學生討論人性議題、個人的利益與團體的利益間的衝突,進而讓學生思考規範的意義,以及為何遵守法律規範。

    心得

    法扶所設計的「別西卜之島」桌遊,在整套遊戲的情境設計上,目的性相當明確,透過大學師培課程的實際操作下,不需要太多的提示,學生很容易就可以透過遊戲情境,聯想到整款遊戲背後的議題內容。

    師培生在實際玩過後,也思考如何將這款遊戲融入法治教育的課程中。並以小學的學生為對象,設計教學計劃,模擬在課堂中代領小學生從「別西卜之島」桌遊,進而思考規範如何制定、為何遵守,以及規範的意義,並與課本概念聯結,相當適合作為建立法治基本觀念的敲門磚。

    編注:更多有關別西卜之島資訊,請參見法扶官網頁面